16 找骆驼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知识与技能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设疑导入,明确阅读要求。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4、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5、课堂小结,明白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具有比较强的自行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提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他们喜欢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知识,喜欢在玩中学,喜欢在做中学,喜欢在想中学,喜欢在用中学。对周边的事物产生着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但不能自觉地从生活中进行学习,也不能很好地把语文知识用于生活中。在学习的方式上,存在着单一式的学习,缺乏合作学习的习惯,不能做到与人交流,与人对话。喜欢受到表扬或赞美,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是很幼稚的见解。
重点: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突破方法:通过朗读课文,自读自悟,了解商人的骆驼有跛脚、驮着蜜和米、缺颗牙这三个特点,以及老人发现这些特点的过程。
难点: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突破方法:抓住人物对话,通过分角色读等方法,体会老人的仔细观察,准确判断;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探究现象与判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懂得勤观察、仔细思考的重要性,从中受到启发,突破难点。
1、设疑导入。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从没见过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我们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板书课题)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根据课前提示来学习,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工书查阅。
2、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出示生字,检查认读情况
(1)自由读
(2)开火车读
2.填一填: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找骆驼》这个故事讲了商人( )一只骆驼,向老人( ),经老人( ),( )骆驼的事。
3.用“-----”画出老人说的话,用“- - - - -”画出商人说的话。
4.同桌分角色扮演老人和商人。
5.提问:商人和老人说话时的语气分别是怎样的?
6.老人观察到了什么?由此推出了什么结论?
7.用“因为、、、、、、所以、、、、、、”将老人所观察到的和推出的结论联系起来。
8.商人找到丢失的骆驼了吗?
9. 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到骆驼?
小组讨论:读完课文,你分别想对商人、老人和自己说些什么?
老人没看见过骆驼,就知道了骆驼的特点,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板书:仔细观察、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