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陶罐和铁罐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能正确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傲慢、懦弱、奚落”。
2.能抓住句中描写人物神态或动作的关键词,感受到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从而有感情地朗读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对话。
3.明白要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的道理。
三年级的孩子比较喜欢读童话故事,《陶罐与铁罐》是一则童话,本篇课文内容简略易懂,对话有趣,学生乐于去读。应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的词句,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并要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但是,三年级的孩子在阅读这则寓言时,往往会过于沉浸在故事情节中,而使自己的认识会有偏差,他们会以为陶罐是好人,而铁罐是“不好”的,几乎没有任何可取之处。这种认识上的偏差,需要老师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加以引导。
能抓住句中描写人物神态或动作的关键词,感受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从而有感情地朗读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对话。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刚才老师让你们触摸了我从西藏带来的非常漂亮的罐子,现在我想请几位同学来说一说这两只罐子有些什么特点,好吗?(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板书“坚固”“易碎”两个词语)同学们通过触摸,发现了两只罐子的不同特点,你们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爱动脑的孩子!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道去认识两只特殊的罐子,他们是国王御厨里的一只陶罐和铁罐,在这两只罐子身上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大家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9课,陶罐和铁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一)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二)出示生字卡,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三)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
三、精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 (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然后告诉大家,从对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二)从两个罐子的对话中,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质疑)(三)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问题1、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 2、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3、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四)哪位同学来回答第一个问题,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指导。师:铁罐正是仗着他坚硬的特点,非常骄傲,常常奚落陶罐。 板书:骄傲师:谁能结合上下文,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奚落”这个词的?生自由回答,教师视情引导学生。 (五)下面我们一道来解决后面两个问题。 1.分角色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部分,理解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1.)生:“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出示课件1: 师:同学们觉得这时铁罐的态度是怎样呢? 生:傲慢 板书:傲慢师:谁能用傲慢的语气把这句话读一读? (学生试着用傲慢的语气读。) (2.)生:“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出示课件2: 师:这时铁罐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生:轻蔑 板书:轻蔑师:请同学们带着轻蔑的神态读一读好吗? 学生用轻蔑的神态练读。 师:同学们表现的真好!老师也想用轻蔑的神态来读一读这句话,哪位同学愿意和老师合作呢?(师生合作完成对话2) (3.)师: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还有哪些? (学生找出句子“住嘴…………在这里”) 出示对话3“住嘴…………在这里”。师:铁罐的态度由开始的傲慢,到轻蔑,再到现在的什么?请同学们读对话3,然后回答。生读铁罐的对话,然后回答。 板书:恼怒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对话,理解和体会铁罐恼怒的神态。 (4.)铁罐狂妄到了极点,一心想把陶罐碰成碎片。请大家找出表现铁罐狂妄自大的语句。 学生找出句子“和你在一起……碰成碎片。” 教师引导学生读出狂妄自大的语气 2.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生:谦虚、大度、礼貌……(板书:谦虚、大度)师:分别找出表现陶罐谦虚、大度的句子,并读一读,体会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出示课件5:“我确实不敢碰你……再说……”“何必这样说呢?……有什么可吵的呢?”生读陶罐的话,教师相机引导。
四、分角色朗读,鼓励学生自配动作。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解决了大家提出的问题,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还可以自配动作。 (一)小组分角色练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 (二)戴上头饰表演。
五、学习课文10—17自然段 (一)同学们表演得非常精彩,老师从你们的表演中看到了谦虚的陶罐和傲慢的铁罐。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俩的命运最终会如何呢?你们想知道吗?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课文的后半部分,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陶罐和铁罐的不同命运。 (二)学生认真读,积极发言
六、归纳主要内容,揭示寓意领会中心 (一)这个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 (二)教师:出示铁罐、陶罐的实物,看同学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 (三)结合自己的生活,说一说从这则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归纳出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七、加深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学过的课文,模仿着编一则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