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读准“忆”、“异”等6个字的读音,会写“逢”、“遥”等8个汉字;理解“异乡”、“异客”、“倍”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在理解吟诵古诗,背诵古诗。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孩子们经过两年的学习,刘卓凡、刘雨卉等大部分学生具有有一定的预习能力和阅读能力。课前的预习,孩子们习惯性的以生字词为主要目标,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读文章,了解这篇课文的大意。由于在以前的课文中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以及自身的生活常识还不够深,不能体会句子的深刻内涵及作者的内在情感,所以让学生体会诗情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中,我将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和个性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引领学生品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道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后两句诗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思亲之情的。
一、畅谈节日,了解思乡之情。
1.看图片,说节日
师: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同学们观察图片,说说它们是哪些节日。(依次出示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图片,生猜。)
2.聊重阳,谈习俗
师:同学们知道农历九月九日是什么传统节日吗在这一天,古时候的人们都会做什么呢?
(出示重阳节习俗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
3.揭诗题,解题意
师: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王维十七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就写了一首关于重阳节的诗,叫做——《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忆山东兄弟)一起读诗题。
师:这里有一个生字朋友“忆”,请同学们联系前后词语说说“忆”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师: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因为离家求学,没有和亲人在一起,他很想念他的亲人,“忆”在这里是“想念”的意思。“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不一样,它是指的哪里呢?请同学们对照书上的注释,了解一下。(它是指华山以东的地区,王维的家乡就在那里。)
再读诗题,注意停顿。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认识王维。
王维,唐朝诗人,15岁时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20岁时考上进士。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漂泊在外,自然会想家,尤其是过节的时候,这种情感更加强烈。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学习生字,初悟思乡情。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
yì yì féng
忆 异乡 每逢
jiā bèi chā
佳节 倍 插
(2)、指生认读,说说识字方法。
(3)、齐读。
2、写字练习。
(1)、出示要写的字。
忆 异 逢 佳
倍 遥 遍 插
(2)、学生观察,说说写字要领。
异:上面不要写成“己”、“已”字。
逢、遥、遍:这三个字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偏旁都是走之儿,注意要写紧凑。
(3)、练习写字。指两名学生上台板书,其他同学在自己的位子上一笔一笔认真的写。
(4)、优秀作业展示。
3、初读古诗。
师:这首诗写了诗人在重阳节的所思所想,谁愿意朗读给大家听?要注意“茱萸”读作“zhū yú”。
师:他读得怎么样?你愿意读吗?
师:在这样的吟诗声里,你有怎样的感受?
三、理解诗意,品味思乡情。
1.理解前两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重阳节本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可诗人却说(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说了两个相同的字——“异”。“异乡”的意思是——他乡;“为异客”的意思是——做他乡的客人。如果我们此时在北京,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北京是——异乡,我们是——异客。
师:身处他乡的诗人是和很多在一起的吗?不是,而是——独自一人。我们从“独”能够看出来。“独”除了表示诗人只是一个人,我们还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是孤独的。(板书:孤独)想象一下,诗人会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受到孤独?
师:这种在他乡的孤独的感受被诗人写了下来,叫做——独在异乡为异客。
(2)、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因为孤独,所以容易思念,尤其是在——重阳佳节的时候。所以,诗人又说(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种思念(板书:思念)是普普通通的想念吗?而是——更加思念、非常思念,我们是从——“倍”字感受到的。
师:每一个漂泊的人都有着对家乡的回忆,都有着对亲人的思念。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思念亲人什么呢?
师:对亲人的思念不仅仅会在重阳节才有,诗人还会在什么时候或者什么情况下“倍思亲”呢?
师:当春节来临,一家团圆的时候,远在他乡工作的人们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当中秋月圆,阖家同庆的时候,远在他乡求学的人们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在重阳节的这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这样道出了人们对亲人的无比思念,成了千古名句。一起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学习后两句诗。
师:诗人就是这样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亲人,而他的亲人此时在干什么呢?(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自由多次朗读。你发现了什么?
师:是的,兄弟们在登高山、在插茱萸。
师:茱萸是一种香草,古时人们以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这两句是在说——遥想兄弟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少我一个亲人。
师: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如果你是诗人的兄弟,在登上高高的山岭的时候,你会想些什么?
师:如果你是诗人的兄弟,在品尝美味的重阳糕的时候,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
师:千言万语都化成了一句诗,那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描述画面,感悟诗情。
师:这首诗前两句写自己,后两句写兄弟,由自己想到兄弟,字里行间都是浓浓的思念。学习至此,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诗人重阳思乡的感情,你能结合板书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首诗的画面吗?
师:同学们,这就是浓浓的思乡情啊!就让我们再一次用吟诗的声音传达我们心中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吧。
【设计意图:解诗通过前两句和后两句来进行。前两句写诗人自己,从“异”字入手,让学生感受身在他乡的孤独感,由此产生对亲人的思念。后两句写诗人兄弟,从“登高”和“少一人”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说话进行思维激发,进而理解诗意。然后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描述,并再一次吟诗,以到达有感情的目标。】
四、拓展诗文,丰富思乡情。
1、师生共同出示各自搜集的关于思乡思亲的古诗,一起阅读,一起感悟。
2、推荐课外阅读书籍《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五、布置作业,回味思乡情。
1、作业: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这是唐朝诗人王维在重阳节因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作。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于是挥笔而下,写下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绝唱。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优美的韵律、体悟到古诗完整的意境,从而理解诗人的情感呢?在教学之前,我布置了学生预习古诗,查资料,做笔记,自主学习生字词。因而在教学中,我十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学习、交流、汇报。在教学中,我注重把握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在学习前两句诗的时候,让学生反复吟诵,通过两个“异”字,一个“倍”字,感受诗人离家两年,在京城刻苦求学时的孤独无依,理解诗人思乡念亲的情结。平时是五分想家,到了节日就是十分想家啊。在学习后两句诗的时候,我通过语言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此时此刻,家乡的兄弟们在做些什么?当王维在想念亲人的时候,家乡是亲人也在无比的思念他啊!这就是浓浓的亲情!这就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思乡情!之后,我顺势展示了其他的怀乡思亲的诗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不得不说,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尤其在拓展诗文环节,我应该先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诗作,这样效果会更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