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陶罐和铁罐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奚落谦虚 傲慢 懦弱 轻蔑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朗读和表演,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4、抄写表现陶罐和铁罐神态与动作的词句,积累名句。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
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两个朋友“陶罐” 和“铁罐”。.陶罐是泥土烧制成的,容易破碎;铁罐是铁做成的,十分坚硬。在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故事,同学们想知道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童话故事,请大家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知道今天是学习的一个非常久远的故事,勾起学生的学习悬念。
(1)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
(2) 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词
(3)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陶罐和铁罐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书:谦虚 傲慢
(设计意图:检查初读效果,了解课文大意,学会用关键词描述自己读后的收获、捕捉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那课文哪些地方写了铁罐的傲慢、陶罐的谦虚呢?
一)、学习2-9自然段 默读课文,边读边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用不同的颜色画一画铁罐和陶罐的话。
2、圈出表现铁罐和陶罐动作和神态的词语。
3、和同座读一读。
A、分角色朗读对话。
B、学生汇报圈出了哪些表现动作和神态的词:傲慢 谦虚蔑视 争辩 恼怒
C、在三次对话中体会这些词语的意思。
出示第一次对话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说。
指名读。学生评价他们的朗读。傲慢的神情没有表现出来?那你表现一次吧!
语气和神态在朗读中固然重要,重音的读法也非常重要,请大家用不同的重音读一读铁罐的话吧: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瞧不起)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欺负)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只看到陶罐的短处)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自高自大)
小结:重音的不同,句子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但无论是哪种意思,都表现了铁罐的傲慢。
(这里对学生进行朗读中的重音指导,突出朗读的重要性。重音分别在不同的字上,是为了告诉学生,重音不同,句子表达的意思就有些变化,让学生明白,平时在朗读的学习中,要根据自己的体验,来选择重音的位置,表达自己的感悟。)
听了铁罐的话,陶罐是怎么说的?从它的回答中,你读出了什么?从“兄弟”读出陶罐很有礼貌,从“不敢”读出陶罐看到了自己的短处和对方的长处,这就是谦虚的表现。
同桌练习用不同的语气地读读第一次对话。
出示第二次对话。
“懦弱的东西”指谁?在铁罐的眼中,陶罐是个怎样的人?“弱小”“软弱”。恭喜你们已懂了“懦弱”的意思。在铁罐的眼中,陶罐就是软弱的,让铁罐瞧不起的,那你理解“轻蔑”的意思了吗??
陶罐真的懦弱吗?女生读读陶罐的回答。
你从陶罐的哪些话中,知道它并不懦弱?
A摆事实讲道理“盛东西”,不比你差
B再说…… 还想耐心地讲道理但没有说出来。
出示第三次对话
A用合适的语气读读铁罐的话。说说你是用什么语气读的。(气愤,很生气)
B面对恼羞成怒地铁罐,陶罐是怎么说的呢?“和睦相处”是怎么相处?能说说我们要和谁和睦相处吗?
C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学生读铁罐的话(读问句)
老师读陶罐的话(读答句)
小结:铁罐的话由傲慢到轻蔑到恼怒到怒不可遏,程度越来越深,简直狂妄到了极点。它老是抓住陶罐容易破碎的短处,挖苦他,讽刺他,书中有一个表示这个意思的词,请你找出来吧!(奚落)那“奚落”是什么意思呀?
揭示寓意领会中心:铁罐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陶罐的长处,总是用自己的长处跟陶罐的短处比,越看越不顺眼。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感受铁罐的傲慢无礼,陶罐的谦虚包容,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明白铁罐瞧不起陶罐的原因,是因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别人的长处,总是拿自己的长处去跟别人的短处比,心理不平衡。教育学生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相得益彰”的道理。)
1、同桌之间进行表演。
2、指两名同学上台戴头饰表演。
3、学生评价。
老师告诉铁罐:课文中的角色你表演得真棒!但在学习和生活中,你要向陶罐学习,做一个谦虚有礼的人,可不能像铁罐一样傲慢无理哦。
(设计意图: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要同桌之间表演铁罐奚落陶罐的场景,是让学生把课本中的事情,搬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傲慢无理不好,谦虚有理可取。点两名同座上台戴头饰表演,把这个童话故事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再次感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奚落别人不好,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才是棒。)
过渡:铁罐说的话好听吗?听了心里舒服吗?铁罐老是抓住,陶罐容易破碎的短处,挖苦他,讽刺他,书中有一个表示这个意思的词,请你找出来吧!(奚落)那“奚落”是什么意思呀?
揭示寓意领会中心:铁罐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陶罐的长处,总是用自己的长处跟陶罐的短处比,越看越不顺眼。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感受铁罐的傲慢无礼,陶罐的谦虚包容,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明白铁罐瞧不起陶罐的原因,是因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别人的长处,总是拿自己的长处去跟别人的短处比,心理不平衡。教育学生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相得益彰”的道理。)
过渡:
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了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两个罐子遗落在荒凉的场地上,上面覆盖了厚厚的尘土……
二)学习10—17自然段
1、读课文的10——17自然段,用一两句话,说说两个罐子不同的命运。
陶罐:外表美观,成为文物
铁罐:无影无踪,化为泥土
2、讲解“氧化”小知识。铁遇到水,会生锈,年代久远,生成的锈就层层剥落,变成了粉末,和泥土混合在一起了,铁罐就没了。
3,出示陶罐被掘出来后说的话:“谢谢你们!”陶罐兴奋地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也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了。”
从话中,你们体会出了什么?(陶罐还是那么谦虚、善良,对铁罐还是那么大度、包容)
1、出示《铁罐写给陶罐的话》。指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教师小结:铁罐为自己当初傲慢无理而悔恨,为看不起陶罐蔑视陶罐而悔恨,为老是拿自己的长处跟陶罐的短处比还恼怒不已而悔恨。
3、读了铁罐写给陶罐的话,你们想对自己说点儿什么呢?(板书:正视长处和短处)
(设计意图:《悔过信》的出现,旨在告诉学生,他在自己毁灭之前,留下了忏悔,体现了铁罐的自省自悟,但悔之晚矣!从中,让学生也悟到,自己的判断是对的,更加坚定自己要做一个像陶罐一样谦虚、自尊的人。《悔过信》旨在教育学生明白是非,以第一人称来写,比老师空洞的小结与说教,有意义得多,有趣得多。)
出示教师寄语:
人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
一个骄傲的人,结果只能在骄傲里自我毁灭。(莎士比亚)
结合今天学习的《陶罐和铁罐》,你懂了哪句话的意思?指名简单地说一说。
(设计意图:体现了思想教育目的,表达老师对学生的期盼,深化本文的教学目的,让学生明白“正确对待他人的短处,学习别人的长处”。同时,让学生有目的地积累优美词句,积累人生格言,懂得真谛,为力争做一个谦虚有礼的人而加油。)
小结:谦虚的人,永远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傲慢的人,必将在骄傲中自我毁灭。陶罐终究成为价值连城的文物,而铁罐却骄横一时,最终化为泥土。
五。摘抄《教师寄语》,老师配上轻音乐。
教师友情提示:
1.写字姿势“三个一”。
2、用心牢记《教师寄语》,终身受益。
板书设计:
陶罐 和 铁罐
谦虚 傲慢
正视长处和短处
《陶罐和铁罐》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奚落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教学的难点是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教育学生从小懂得谦虚做人,不骄傲自满。
教学中,我抓住了以下三点进行教学。
一、重朗读
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作适当的指导、点拨。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的不同重音的朗读,体会句子表达的不同意思,真正明白了“睢不起”“欺负”“自高自大”等这些全是“傲慢”的表现。陶罐说“铁罐兄弟”“和睦相处”“你们也把它挖出来吧”等等,充分体现了陶罐的谦虚有礼,宽容、善良。让学生找出三次对话部分,分男女生读、师生配合读,同座读,分角色朗读……真可谓“读”领风骚,通过对陶罐、铁罐语言、神态的具体描写的反复品读,体会谦虚可取,傲慢不好。
二、重对比
在品析陶罐和铁罐的品格时,采用对比的方法,如对话朗读,学生戴头饰表演,让“陶罐和铁罐对比”,通过它们不同的语言、神态、动作进行对比,铁罐的可悲下场和陶罐价值连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进一步让学生领悟“谦虚有礼是美德”;其次是,铁罐“氧化前”和“氧化后”进行对比,尤其是《铁罐写给陶罐的话》,以悔过信的形式,铁罐终于自省自悟:自己太傲慢了,太不应该了,可是悔之晚矣!让学生从铁罐的悔恨中,学到做人的真谛。
三、重积累
《教师寄语》环节是一个拓展与提升,先读句——再说意——后摘抄!把学生学到的知识,真正变为一种能力,这是我们语文日积月累的具体体现。今天《陶罐和铁罐》一课的教学,比较圆满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要求,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得主动,说得积极,演得有趣,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话的练读中。从孩子们的朗读和发言中,可以感觉到他们已经体会到了陶罐的谦虚宽容,也感受到了铁罐的傲慢无礼,这时,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但,因这节录像课是我第一次面对镜头来上课,感觉比平时拘谨,再加上我自己是教二年级的,但这节课是三年级的内容,是三年级的学生,我对学生名字不熟悉,在教学过程中,本想点这个同学,但因是手势一伸的,个别同学表现的多,好多学生没有表现的机会,以后,我会发扬成绩,改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