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掌声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掌声》写的是残疾女孩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
作者是以回忆的方式来写这段小学经历的。根据课文的内容,可以分为掌声前的英子和掌声后的英子两部分。课文篇幅较长,如果面面俱到,则可能什么都学不到。看名师的教学设计,大多抓住文中“两次掌声”的描写展开教学:同学们为什么要给英子掌声?掌声前后英子有什么变化?我以为,这样教学容易陷入内容的分析。我该怎么教呢?文中的两个词语吸引了我的眼球——忧郁和犹豫.围绕他们,我进行了细读:两个词读音相近易混淆,两个词的意思截然不同且不易理解,两个词是对掌声前的英子的高度概括,两个词在文中都有具体的情境表现,但似乎都是惜墨如金,两个词是引发掌声的重要因素,两个词和掌声后的英子的表现对比强烈-------
细读后的感受是丰富的,尤其是通过细读,我寻找到很多有开发价值和生长潜力的文本语言支点。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开始预设教学过程,思考如何将细读感受、教学目标、价值取向、文本情境等融为一炉,凭着自我的课感,设计出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教学流程。
1.字词方面。
(1)会认10个生字。正确朗读“掌声、文静、愿意、姿势、轮流、情况、慢吞吞、注视、热烈、持久、平息、情绪、讲述、普通话、动听、鼓励”等词语。
(2)重点指导多音字“落”。能根据不同语境选择正确的读音。读准“忧郁”和“犹豫”,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能在具体的语境中展开想象体验进一步丰满词语的意蕴。
(3)重点指导书写“鼓励”。注意穿插和避让。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通过外在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引导学生“由外向内”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4.理解第一次掌声的内涵,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
学生已知:通过预习,字词大部分会读。能初步了解文中的掌声是同学们送给英子的,英子因为同学们的掌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学生未知:一是掌声前的英子内心的自卑、矛盾、痛苦的心理状态;二是掌声的内涵。
学生想知:残疾儿童英子是怎样一个女孩?掌声带给英子的是什么?
学生需知:了解文本通过抓住英子的神态、动作描写来刻画英子的内心世界,深层体会她当时痛苦、矛盾、犹豫、不自信的心理,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困难:
多音字词“小儿麻痹症”、“落下了残疾”、“犹豫和忧郁”这读音相近的词难读。
“鼓励”一词结构不好把握,难写。
文中第一段对英子处境的描写容易理解,却不易让学生动情。
掌声是同学们爱的表达,同学们通过掌声要向英子传递的是什么?
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1. 揭示课题。
2.讲述掌声的故事。说到掌声,我永远不会忘记电视屏幕上的一次掌声。一次地震,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整整五天过去了,人们都觉得没有生还的希望了。突然,消防员叔叔用生命探测仪探测到在一个幼儿园的废墟下有生命的迹象,于是他们拼命地挖呀搬呀,石头磨破了双手,12个小时过去了,那个被救的小女孩睁开眼睛的第一句话就是“谢谢叔叔”,此时此刻,现场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2.畅谈掌声的内涵。同学们,这个故事里的掌声有哪些含义?
3.初识文本的掌声。是的,在这个故事里,掌声是鼓励,是感动,是爱。那文中的掌声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掌声代表了什么?下面就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词,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读顺。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初读情况
(1)引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课件出示生字词及难读句子,学习生字词。
a读准“小儿麻痹症”,并谈谈对这种症状的大致了解。
B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学习多音字“落”。
C比较学习学习“犹豫”和“忧郁”。
读准音——填空——谈初步感受
英子( 犹豫 )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 忧郁 )。
(3)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讲了残疾女孩英子原来很(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因为同学们的两次( ),变得( )的故事。
过渡:你从哪里感受到一个忧郁的英子?
(一)师生共同解读“忧郁”的英子。
1.引导发现,预设目标。
2.引导交流,发现学情。
3.引导品读,。感受“忧郁”。
(1)自读课文,圈画“忧郁”。
(2)交流评议,品读“忧郁”。
预设:学生会从“默默”“坐”“文静”“总是“等词语中来体会。但是体会不够深刻,教师不断启发引导,促使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有效、有深度、有价值。
(3)梳理点拨,小结“忧郁”。
文中没有“忧郁”一词,却处处让我们感受到“忧郁”。作者正是抓住这些动作、表情的描写英子的“忧郁”的:
早到晚走 坐在一角 文静少语
依据课文,推测“忧郁”。
a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师的一角,英子担心
b上课前,她早早地来到教室,英子担心
c下课前,她总是最后一个离开,英子担心
d上体育课,英子更加担心
e上音乐课,英子更加担心
练习朗读,再现“忧郁”。
是呀,音乐课上,英子敢和同学们尽情地跳吗?
体育课上,她敢和同学们拼命地跑吗?
下课了,她敢和同学们追逐嬉戏吗?
( 师)她总是——(生)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上课前,她敢和同学们一起兴高采烈地走进校园吗?
(师)她只能——(生)早早地来到教室。
放学了,下课了,她敢和同学们一起高高兴兴地回家吗?
(师)她又总是——(生)最后一个离开。
(师)因为她——(生)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变换句式,表达“忧郁”。
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所以她很文静,
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所以上课前, ,下课后 , 。
可怕的病魔带给英子的不仅仅是身体的残疾,更带给她心灵上的残疾。
(二) 师生共同解读“犹豫”的英子。
1.引出“犹豫”。忧郁的英子总是呆在那个小小的角落,咀嚼着痛苦,体味着伤心,可是有一天,新调来的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台讲故事,当全班同学的目光一起投向那个角落的时候,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她——(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起来,眼圈红红的。)
2.理解“犹豫”。
此时此刻,英子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上去吧?可是
不上去吧?可是
这样左右矛盾,拿不定注意就叫做“犹豫”。
3.交流“犹豫”。
(课件出示)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引导学生抓住 “ 慢吞吞”、“ 眼圈红红的、终于”等词语,体会英子的矛盾、害怕心理活动。
小结写法:透过英子的表情动作,体会英子复杂的内心世界。
4.朗读“犹豫”。
三、想象补白,感悟第一次“爱的掌声”。
1.补白爱。这个残疾小姑娘,尽管自卑,尽管矛盾,但她还是站了起来,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从她坐的那个角落到讲台只有短短的几步路,可是对英子来说却是那么长,那么难,这是英子第一次走上讲台啊,望着英子那红红的眼圈,同学们的心里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英子说,请你把它写下来。(学生练笔)
英子,
2.交流爱。
3.升华爱。 同学们想说的太多了,可是大家一句话也没说,千言万语化作一片掌声。(出示)出示句子: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这是怎样的掌声?同学们送给英子的仅仅是掌声吗?
掌声是
真好,同学们已经会表达爱了,让我们也把掌声送给那忧郁、犹豫的英子。
1.引读。在掌声里,我们看到——,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
她的普通话说得——,声音也很——。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
2. 如果说第一次掌声是爱的掌声,是鼓励的掌声,那么第二次掌声呢?两次掌声后英子有什么变化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