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秋天的雨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正确认读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读准轻声,理解生字词,能把生字写端正。(知识目标)
2. 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感悟和积累运用的能力。(能力目标)
3.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情感目标)
学生是三年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及自学能力,能够借助拼音进行生字的自主学习,掌握了相关的识字的方法。但还需要进行系统的梳理学习。
1、会认8个生字钥、匙、趁、柿、菠、喇、衔
2、会写12个生字:扇、枚、邮、爽、柿、仙、梨、菠、萝、粮、紧、杨;重点指导扇、爽、紧的书写;
3、正确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紧、油亮亮、杨树、丰收等词语;
一、引入课题
1、雨很奇特,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特点,这四幅图各是哪个季节的雨景?今天我们就一同来认识秋天的雨。(板书课题:秋天的雨)放开声音,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想了解神秘的秋雨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第42页,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注意老师对你提出的读书要求。
A、标出自然段;
B、圈画出字词,重点读音用▲标出,生字用○标出,词语用—;
C、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者举手问老师;
我们要把课文读通读透读美是和字词分不开,下面让我们来检测一下自读的效果如何。
第一自然段:
请这位同学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请你来给大家说一说你按要求都画了什么?
同学们和他的比较一下,你还有没有补充?
同学们请看老师的重点词语,请你先用彩笔画下来,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刚才在听大家读书的时候,发现这个字(趁)想要读准真的有点困难,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读,注意我的发音,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第二自然段
大家在第一段按要求学习的非常好,谁愿意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请你来给大家说一说你按要求都画了什么重点读音?
你喜欢的词语呢?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
谁愿意说一说你画的生字由他来指,大家一起看,同时检查自己是不是和他画的一样。
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孩子们老师发现这是同一个字(扇),但它的发音却是不同的,这是为什么呢?它都有那些发音呢?你能分别给他们组一个词语吗?
在实际应用当中,它当动词讲时用一声,读扇;通常下当名词或者量词时用四声,读扇;请同学们根据拼音的提示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扇在本课是个生字,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字在结构上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半包围结构的,你想怎么样记住它?在书写时注意它各部分的占格,请你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
女同学来读一读这句话“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仔细观察一下这两句话当中存在一对反义词,你发现了吗?大家真是火眼晶晶,一下就找到了,大家在阅读分析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让我们在来读一读。
爽:是一个新的结构,叫框架结构,在古代是这样写的。像一个人在腋下挠痒痒,它的本意是明亮。现在在字典上有这样几个意思,同学们先来读一读,你认为在本课当中“凉爽”的爽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来,这个字的结构有些特殊,在书写顺序上大家一定要记牢,说笔顺。请你自己在桌子上再写一写。
第三自然段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二自然段,那位同学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请举手的同学一起来读一读。谁愿意按照读书要求来给大家说一说你画的?
这是咱们今天要学的三个字,读完(没有)谁记住了刚才这三个生字怎么写?你怎么记住的?(说完出来字)
第四自然段
我没想到大家前三段学习的这么好,请看第四自然段(ppt第四段)谁说一说你画的重点读音是什么?
生字呢?这两个字(粮、杨)你想怎么样记住它?大家一起来看看这个紧字,记住这个字你有什么小妙招?关于这个紧字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课下在给同学们讲一讲,请同学们先跟老师写一写这个字。
孩子们看看这一段的重点词语,请您先来读一读,在这里面油亮亮在形式上很特殊,你能照样子再说一个这样的词语吗?
第五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虽然只有一句话,但在课文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你喜欢哪个词语?同学们跟着他读一读这两个词语。
三、回归课文,将课文正确流利的朗读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在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新词以后,会把课文读的更好,请大家自由的美美的放声自读吧。
一、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趁着(chen cheng) 钥匙(shi shi) 衣裳(shang shang) 邮票(you you)
二、给下面的字分别组一个词
扇 shan( )
shan( )
三、照样子,写一写
油亮亮 ( )( )
四、选词填空
炎热 凉爽
1、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 )。
2、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 )。
欢乐 丰收
1、秋天的雨带给大地是一首( )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 )的歌。
同桌交换互相判一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