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学会本诗的生字新词,了解诗的大意。
2.能够真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本诗,掌握真确的节奏。
3.学会叠读,掌握简单的音律。
4.创试简单的形体语言表演本诗。
5.能够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感情。
本班学生45人,优差分化比较大,朗读、写话、背诵等基本功都比较扎实,但课堂气氛比较死板,发言不是很积极。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第一首《望天门山》
出示诗人旧作,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静夜思》,师导:大家会读么?生读。师质疑: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生说出李白)
简介李白。(课件出示李白画像及简介)
今天再来学习他写的另一首诗《望天门山》。
生齐读课题,师板书并揭题。
(1)、天门山。
(2)、望:远远的看。
(3)、板画天门山,让学生想象天门山的气势(高、险峻、大、雄伟……)
(4)、课件出示天门山的实景。(让学生再次感受天门山的气势是何等高大。壮美。险峻)
二.读诗悟境,了解诗意。
1.出示《望天门山》
2.齐读,找出生字新词。
3.出示生字:断、楚、孤、帆。
(1)读准字音,师纠错。
(2)师强调易出错的地方。
4,教师范读,学生划出节奏。
集体读、自由读、个别读、叠读灵活展开。(将天门山的险峻气势读出来,长江的汹涌澎湃的气势也读出来)
疏通文意。
展示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抓住重点词——中断、开进行引导,让学生体会出天门山的险要、雄伟的气势和长江洪流的湍急与一泻千里的威力。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着重强调“回”,将长江水流至天门山被阻挡而拐弯回转的意境表述出来了。出示“碧”所展现的一幅传神画面。让学生体会诗人见到如此美轮美奂的佳境,心里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浅层次了解诗人内心的兴奋、激动……)
展示三四句。从“相对出”“日边来”等景象中体会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a.相对:面对面。(在诗人眼中东西两山就是迎客的灵山)
b.日边来,将画面从静转向动,更将诗人行船的感受抒发了出来。
c.孤:单。帆:船。
三.再读再悟,创试表演。
1.放声再读,悟情悟境。
2.教师示范,边读边演,加上形体语言,演义本诗。
3.师生共同“舞之”,将“中断”、“开”、“流”、“回”、“相对出”、“日边来”等词用手势语言简单表演出来。(本活动有一定的灵活性,师可灵活应急处理)
四.欣赏本诗演唱,轻松结束本课。
1.师导:如今,到天门山游玩的人络绎不绝,有许多郊游的小伙伴到了这儿就愉快的唱起了这首歌《望天门山》
2.播放歌曲。
3.希望孩子们也去天门山领略一下它的风姿,感受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下课。
附: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望:远远的看
壮美秀丽 如在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