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体会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4、理解“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体会游子的思乡思亲之情。
5、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经过三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具有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绝大多数学生能借助字典提前预习,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读文章后,能了解这篇课文的大意,由于在以前的课文中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和相对完整的学习,所以学生学习的难点在了解了课文所描述的对象后,不能体会其代表的深远的含义以及句子的深刻内涵;大部分学生虽 然在朗读中能把握语句的抑扬顿挫,但却不是在体会着重点句子的描写将内心的感情表达出来,所以这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重点指导的。而课前的预习,大部分学生也是以生字词为主要目标做的预习,所以对于重点字词句子的正确理解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重点字词,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
师: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学过的思念家乡的古诗。《静夜思》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也是表达思念家乡感情的,就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王维的佳作。(出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理解题意,初读古诗
(一)解题意
师:谁来给我们读读诗题?生读诗题。
师:这么长的题目你能读好真了不起,谁再来读读?生再读诗题。
师: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
生:是重阳节。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课下注释。课下注释是我们理解古诗文的好助手,大家学习古诗文千万不能不看课下注释。
师:谁再来读读?(生再读)
师:在这样一个团聚的日子里诗人王维在干什么?
生:在思念山东的兄弟。
师:山东指哪儿?
生:山东指华山以东。
师:从题目中您能感受到什么?
生:感受到诗人的思念。
师: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诗题。
生读。
(二)识诗人
现在我们已经理解了诗题, 九月九日诗人又身在何方?你对诗人又了解多少?
简介王维。
(三)学生字,读古诗
师:重阳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可年少的王维却早早地品尝到身在他乡,孤独一人的滋味,心中怎能不思念亲人呢?下面就让我们怀着思念之情来初步的感受一下这首诗。
1、口令:师:我是自学小能手 生: 一读二圈三再读。
PPT(给学生读一读内容)
(1)、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
(2)、再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3)、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4)、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2、交流识字方法。
3、送字回文,抽生试读。
过渡:通过刚才的自学检测,老师发现,孩子们都能准确流畅地读这三首古诗,如果想把古诗读得更美,那还得注意朗读的节奏,还得靠小组合作的力量。
4、口令:师:小组合作 生:必有收获
PPT(给学生读一读内容)
(1)、小组合作学习,有节奏、有韵律地朗诵这首诗
(2)、小组采用各种形式合作朗读(例如:一人读一句,一人读两句,小组长教读,男女生对读,小组齐读等)
(老师巡视,相机指导各小组孩子用不同的方式朗读不同的古诗)
过渡:刚刚同学们合作学朗读得非常认真,都迫不及待的想要向大家展示一番,现在老师要来看看哪个小组是准备得最充分的小组。
5、口令:师:谁的小组最最棒 生:我的小组最最棒
小组展示:
一个小组展示:老师一定要有点评(如果读得好,就让全班一起像他们这样读,如果读得不好,找小老师教读,或者老师教读)
三、悟诗境、品诗情
师:多么优美的诗歌,多么动听的声音,从你的朗读中我们已经看到王维正在窗台前遥望着自己的家乡,此时此刻,你觉得王维怎么样?
生:非常孤独。
师:从哪里知道?
生:第一句。
(一)、学习第一句
出示第一句,指名读,你从这两个“异”中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诗人很孤独。
师:当时的长安是热闹的,繁华的。可为什么在这样繁华热闹的地方,诗人却感到孤独呢?
生:因为诗人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
引读: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再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独在异乡为异客。 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独在异乡为异客。
(二)、学习第二句。
师:诗人是如此的孤独与无助,怎么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至于写出这样一句千古名句,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从“倍’’ 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生:我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师: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平常里就常常思念亲人,而对今天的良辰佳节思念之情更加涌上心头。
师:这句诗道出了多少漂泊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多少游子对家乡的点点回忆,同学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仅仅是指重阳节思念亲人吗?
师:当国庆佳节,普天同庆,远在他乡莘莘学子,用诗句对亲人说: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女生读)
师: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的人们对家人思念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人的思念。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男生读)
总结:这句诗成了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了多少游子的心!
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你的眼前讲浮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可能在哪,看到什么?心里的感受怎么样?
指名读前两句。
师:你已经懂得了诗人的忧愁了。还有谁?把声音再沉下来一点,速度再慢一点。谁还能读,把诗人心读的更加沉点,愁一点?(指名读、齐读)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寂寞,听出了孤独,听出了思念。
当深深地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王维用诗,这最美的语言,让生活在一千多年后的我们同他一起感怀,一起悲伤,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着两句诗。
师生同读前两句。
(三)、学习第三、四句
师:当王维思念家乡的时候他在思念家乡里的谁?想到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遗憾是什么?哪两句叙述了想念的内容?
出示后两句。
生读这两句。
师:你从脑中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
生:家乡的亲人正在登高,插茱萸。
师:如果你就是王维的兄弟,在登高时,你会说些什么?
生:我的兄弟王维,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师:如果你就是王维。你会对你兄弟们说些什么?
生:我多么想早点回到你们的身边,和你们一起过重阳节呀!
师:这一切的一切只能在想像中。重阳节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只茱萸又在哪里呢?让我们闭上眼睛,边读边想像。
生边读边想像。
师:千言万语道不尽双方人心中深深地思念,还是让我们用诗句来表达吧!(音乐凄恻婉转。师深情朗诵)到此刻,你们已经懂得我对故乡的思念了吗?你懂得吗?(学生在音乐声中吟诵)
师:还有谁懂得?读诗
师:你们都懂得了吗?(生点头)请你们一起来读。
三. 拓展
师: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可是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仍然是那样的深沉。那天,我终于见到了年少时的老友来到长安,激动之余,我挥笔写下这首《杂诗》
师吟诵“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生边听音乐边轻声和。
三、悟诗境、品诗情
师:多么优美的诗歌,多么动听的声音,从你的朗读中我们已经看到王维正在窗台前遥望着自己的家乡,此时此刻,你觉得王维怎么样?
生:非常孤独。
师:从哪里知道?
生:第一句。
(一)、学习第一句
出示第一句,指名读,你从这两个“异”中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诗人很孤独。
师:当时的长安是热闹的,繁华的。可为什么在这样繁华热闹的地方,诗人却感到孤独呢?
生:因为诗人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
引读: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再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独在异乡为异客。 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独在异乡为异客。
(二)、学习第二句。
师:诗人是如此的孤独与无助,怎么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至于写出这样一句千古名句,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从“倍’’ 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生:我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师: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平常里就常常思念亲人,而对今天的良辰佳节思念之情更加涌上心头。
师:这句诗道出了多少漂泊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多少游子对家乡的点点回忆,同学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仅仅是指重阳节思念亲人吗?
师:当国庆佳节,普天同庆,远在他乡莘莘学子,用诗句对亲人说: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女生读)
师: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的人们对家人思念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人的思念。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男生读)
总结:这句诗成了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了多少游子的心!
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你的眼前讲浮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可能在哪,看到什么?心里的感受怎么样?
指名读前两句。
师:你已经懂得了诗人的忧愁了。还有谁?把声音再沉下来一点,速度再慢一点。谁还能读,把诗人心读的更加沉点,愁一点?(指名读、齐读)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寂寞,听出了孤独,听出了思念。
当深深地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王维用诗,这最美的语言,让生活在一千多年后的我们同他一起感怀,一起悲伤,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着两句诗。
师生同读前两句。
(三)、学习第三、四句
师:当王维思念家乡的时候他在思念家乡里的谁?想到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遗憾是什么?哪两句叙述了想念的内容?
出示后两句。
生读这两句。
师:你从脑中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
生:家乡的亲人正在登高,插茱萸。
师:如果你就是王维的兄弟,在登高时,你会说些什么?
生:我的兄弟王维,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师:如果你就是王维。你会对你兄弟们说些什么?
生:我多么想早点回到你们的身边,和你们一起过重阳节呀!
师:这一切的一切只能在想像中。重阳节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只茱萸又在哪里呢?让我们闭上眼睛,边读边想像。
生边读边想像。
师:千言万语道不尽双方人心中深深地思念,还是让我们用诗句来表达吧!(音乐凄恻婉转。师深情朗诵)到此刻,你们已经懂得我对故乡的思念了吗?你懂得吗?(学生在音乐声中吟诵)
师:还有谁懂得?读诗
师:你们都懂得了吗?(生点头)请你们一起来读。
(四). 拓展
师: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可是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仍然是那样的深沉。那天,我终于见到了年少时的老友来到长安,激动之余,我挥笔写下这首《杂诗》
师吟诵“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生边听音乐边轻声和。
1. 又是一个离家的重阳节. 我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亲人的方向.深情念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 又是一个离亲的重阳节.我独自登上高山回想和弟兄们插茱萸的场景,不仅大声的念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 配乐诵
让我们把这份思念长留心中,随着优美的音乐一起来背一背。
同学们,短短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乡愁说不完的思念情展现在我们面前。历经一千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这首诗的时候,涌上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这浓浓的乡愁,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
把最想对爸爸或妈妈说的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异乡
倍思亲
异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