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风筝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指导学生积累“翩翩飞舞”、“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等词语,理解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2.指导学生书写“丧”字,并了解它的演变。
3.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我们”的心情变化,并了解作者是如何把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4.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把感情迁移到自己身上,并写出自己对风筝的寄托。
5.让学生养成使用电脑查找资料的学习习惯。
6.随着课文的学习,体会秋天里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感受童年的美好!
三年级正是童年最美好的年纪,孩子们不仅活泼自信,而且生活经验比较丰富了,对于放风筝会有一些自己的体验。因此,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他们感受做风筝时的憧憬,放风筝时的快乐,找风筝时的伤心就会水到渠成。
重点:体会“我们”的心情变化,并了解作者是如何把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难点: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把感情迁移到自己身上,并写出自己对风筝的寄托。
听力训练:
1、在我童年的梦里,飞得最高的就是风筝。
2、风筝在空中自由地飞着,那是我们理想的翅膀!
一、忆思路——回顾旧知。
1、直接揭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风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生:在凉爽的秋天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情。)而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心情是有变化的。
2、梳理心情。
做风筝时,我们心中充满憧憬。谁来读一读相关的片段?
放风筝时,我们真是无比快乐。谁想来读一读有关的段落?
而找风筝时,我们却万分难过。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的第四、五自然段吧!
二、拎主线——感悟心情。
(一)小组学习,初悟心情。
1、布置任务。
同学们,在第三到八自然段中,你认为哪些句子或者词语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的心情?请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小组学习吧!
学习提示:(1)默读课文三到八自然段,找出能表示心情的句子或词语。(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内心体会。
2、小组学习。
(注:教学“放风筝”和“找风筝”的顺序,依据学生现场汇报的先后而定。)
(二)放飞风筝,快乐无比。
1、哪个小组来汇报?
2、小组汇报。
片段一: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1)我们的心情怎么样?(快乐、开心、兴奋)
(2)哪些词语让你有这样的感受?(快活地喊叫、拼命地奔跑)
(3)什么原因让我们如此快活?(因为我们的风筝越飞越高)谁带着这样的体会来读一读?
(4)是呀!承载着我们憧憬和希望的风筝飞起来了!看,一个“翩”字,扁扁的羽毛,飞起来会怎样?(很轻,很美,像跳舞一样)是呀!所以才叫“翩翩飞舞”。我们一般用“翩翩飞舞”形容什么呢?(蝴蝶在空中飞、舞蹈演员在台上翩翩飞舞很美……)
(5)我们的风筝越飞越高,翩翩飞舞。怪不得我们的心情如此快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6)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那村里人会怎样地说呢?(引导学生回答:惊奇、羡慕等。)
(三)课堂延伸,积累诗篇。
1、第三段的字里行间都透着放风筝的快乐。在我国的文学宝库里还有很多与放风筝有关的诗篇。现在,让我们去查一查古代有哪些与风筝有关的古诗吧!
2、学生用掌上电脑查找资料。
3、教师推荐、积累诗篇。
古诗一: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诗里有没有写到风筝?你怎么知道的?(纸鸢)
(2)小朋友有多喜欢放风筝呢?(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让我们读一读。
还有一首古诗也十分有意思。请听老师读。
古诗二:清•孔尚任 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
(1)你认为哪里很有意思?
(2)是呀!我们多么希望风再大点,好把风筝放上天去呀!读一读吧!
(四)找寻风筝,悲伤难过。
片段二: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1、你从哪儿看出我们非常难过、伤心呢?(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2、“大惊失色”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老师小结:“大”形容吃惊的程度,“失色”形容脸变了颜色。所以,“大惊失色”就是因为太吃惊而脸色大变。这就是从字面来理解词语的意思,非常实用。
3、那“千呼万唤”什么意思呢?
学生回答、老师小结:是的!“千”和“万”形容很多,“呼”和“唤”都是叫的意思。“千呼万唤”也就是呼唤了很多遍。
4、拓展: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你还能说出哪些带有“千”和“万”的词语呢?(千军万马、千山万水、千言万语……)
5、我们为什么要叫这么多遍?(因为我们对风筝十分不舍,他别着急。)
6、我们最心爱的风筝不见了,我们都在呼唤它。请问你是怎么呼唤它的?(引导学生呼唤风筝)
7、好!让我们把这种心情融入到朗读中。
片段三: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那里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1、承载了我们快乐和幸福的风筝,就这样没有了踪影。所以——(出示句子: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2、我们为什么哭了?
3、这一段里哪个词语也是描写心情的呢?(垂头丧气)
谁能从字面上来解释这个词语?(原来的写法是喪,《说文解字》中说:丧,从哭从亡,是个会意字,表示失去亲人而大哭。后来形容事情不顺利而精神不振的样子。)
4、但是,你觉得寄托我们希望的风筝能找到吗?(能、不能)
同学们,不管风筝到底有没有找到,我们确定这些孩子一定可以找到他们的——(幸福、希望、快乐、向往……)
5、指导朗读:对,让我们带着心中的希望读一读6——8段。
三、品乡情——阅读拓展。
1、同学们,翩翩飞舞的风筝寄托了贾平凹的希望和梦想。给大家听一首歌,《三月三》,歌曲里的风筝又寄托了什么呢?
2、风筝寄托了什么情感?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3、小结:歌曲里的风筝寄托了歌者对家乡浓浓的思念,这就是乡情。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读一读。(师生接读)
4、我们再去看看大文学家“鲁迅”写的《风筝》吧!
阅读提示:1、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作者最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5、引导全班汇报交流。
四、寄希望——读写结合。
1、贾平凹的风筝寄托的是他的希望和梦想,歌曲里的风筝寄托的是那浓浓的乡情,鲁迅的风筝寄托的是暖暖的亲情。风筝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寄托了不同的情感。那属于你的风筝呢?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情感?
你可以写看到风筝时你想到了什么?你也可以写像《三月三》这样的诗句,你还可以用上黑板上的词语。
2、学生写,老师巡视指导。
3、谁先来说一说?你听出了什么?
4、在学生分享的过程中做出适当的指导。
5、总结: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童年放风筝的快乐,找风筝的伤心,还有了一只属于自己的风筝,这些都是童年最宝贵的记忆。老师希望这些记忆永远留存在你们的心间。
板书:
做风筝:精心做着 充满憧憬
风 筝 放风筝:快活地喊叫
拼命地奔跑 快乐无比 希望 童真 幸福
快乐 自由 理想
找风筝: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伤心难过
垂头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