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借助注释工具书,说说诗句意思。
借助诗中关键字词展开合理想象。
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练习默写。
积淀对祖国优秀诗文的热爱之情。
学生的基础与教师面临的挑战相辅相成:
(1)学生早在之前的学习中就已经接触了古诗,也包含一些写景诗,如《春晓》《小池》等。因此,本首古诗的学习,学生是有一定的基础的。且本首古诗广为传颂,有些学生已经会背诵了,那么如何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再有提升,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就成了教师必须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2)学生阅读古诗的经验毕竟有限,且古诗学习有其特有的方法和规律,因而学生如何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建构,习得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本课教学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3)李白的诗歌想象夸张,描写雄奇,孩子在这个爱想敢想的年纪,面对经典,他们的感受力往往更直接、更纯粹、更朴素,因而他们常常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直接触碰诗人的心。但与此同时,他们受年龄及阅历的影响,面对这首古诗中的经典,如何由寥寥数字间看到形象,感受到诗人的豪迈情怀,还需要教师为其构建适切的支点。
借助诗中关键字词展开合理想象。
背诵古诗,引入《望天门山》。
(一)初读古诗
1. 正确流利读。
自由读,把字音读正确。
2. 感受节奏美。
读诗,和读一般的现代文不同。诗歌讲究节奏,注重旋律,读来如一首生动的乐曲。谁还愿意试一试?
学生练习朗读
(二) 天门山遐想
通过初读,同学们都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李白望到的——天门山。
哎呀,我们祖国的语言就是博大精深。一座山的名字,都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看着这山的名字,你猜想,这会是怎样的山呢?(高,像门)
(三)学会看注释
天门山是不是同学们想象得这样呢?书上的注释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指名读。
读了注释,你更加清楚地知道了天门山什么样?
让我们一起走进——望天门山。
[初读古诗,正确流利,感受诗歌节奏韵律之美;在解题过程中学习并明确本课古诗学习最重要的方法——借助注释和展开想象。]
(一)在自学中实践
默读这首诗,刚才我们一起读天门山的注释,从中获得了丰富的信息。现在,就请你也用同样的方法,借助注释,当然还可以借助字典,来自己试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就在那里作上一个标记,一会儿我们交流。
(二)在交流中释疑
1. 小组说说诗的意思。还可以讨论讨论不理解的字词。
2. 学生提问题,互相解答。如:
楚江、回、出、日边
(借助词典、图片等帮助理解)
(三)在表述中强化
1. 说说诗的意思。(分句说)
2. 连起来说,强化对重点词语意思的理解。
(四)在朗读中深化
( 我们用现代汉语要说这么多的内容,用古诗来说就只有四行,28个字。每行7个字,就叫做七言。一共有四行,就是绝句。那么,就让咱们一起再来读一读,体会它凝练的美吧。)
[再读古诗,运用看注释、查阅工具书等方法,初步了解诗歌字面的意思。并在进一步的朗读中形成完整印象,体会诗歌凝练之美。]
(一)自读想象
1、 天门山,夹江对峙,山水相依,密不可分。那么,在诗人的眼中,这山究竟是怎样的山?这水又究竟是怎样的水呢?
2、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默读标画关键词。
3、交流发言
(二)交流想象
1. 在“断”与“开”中望出奇伟:
学生自己说。
教师引导想象:齐读第一行,指名分别说:读着这样的诗句,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是呀,要怎样的力量,才能令这高耸入云的天门山从中间断开。替楚江向世人展示你的杰作吧!(读)
2. 在“流”与“回”中望出气势:
过渡:这奔流不息的江水一直向东流。(板书:流)在这滔滔江水面前,是不是其他万物都已望而生畏、退避三舍了呢?是不是没有谁敢再来夹持它一下了呢?……从哪看出来?这是怎样的场面?
指导:刚才我们读注释的时候知道,两山夹江对峙。那么,假如此时你就在这两山之间,抬头看,两座山夹江对峙,你会有一种什么感觉?(害怕——山险;高——巍峨;压迫——体会到这个“夹”的感觉了,仿佛要透不过气来。
是呀,由于两山的夹击,一泻千里奔腾而来的江水到此突然水道变窄,滔滔江水到此就拐弯,回旋北上,这究竟是怎样的画面啊。
学生先说。点击出示图片。
江水如虹,气势冲天。楚江仿佛在用尽全力演绎着大自然的无穷力量!读。无论江水怎样来势汹汹,再看天门山,依然岿然不动,傲然屹立,可真不愧是天设的门户,这山借水势,水衬山威,形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尽情发挥)读前两行。
3. 在“出”与“来”中感受豪情:
(1)寻找诗人立足点,悟“出”之动感:
这样一幅雄奇壮美的画卷,诗人究竟是在哪里望到的呢?默读,从诗中寻找依据,在同周围的同学讨论讨论。
诗人在小船上。
比较:两岸青山相对“出”,为什么不是两岸青山相对“立”呢?
(立,是静止的。出,是突出。船近了,两岸的青山一下子突出出来,扑入眼帘。)
(2)浩瀚江面“孤帆来”,感无尽情怀
是呀,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一片日边来……在这浩瀚的江面上,难道只有他这一条船么?那又为什么称“孤帆”呢?
此刻呢?他的眼中只有他自己的这一条船。而其他的船,无论是干什么的,无论有多大,都不在他的心上。是的。与其说这是他眼中望到的世界,倒不如说是他心中望到的世界。此时,在他的眼中,在他的心中,只有那山、那水,和他自己这片孤帆。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闭上眼睛,展开想象。
(音乐起)教师引导:
那是开元十三年,年轻的李白刚刚25岁。你满腹才华,离开家乡,准备大展拳脚,作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于是,他顺江而下,遍访名山,寻访名流。不知不觉,你已乘风破浪,来到了安徽当涂,望到了天门山。教师朗诵。睁开眼,李白啊李白,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在这一出一来之间,(画箭头)你已经完全和天门山融合在一起。此时此刻,你再也按捺不住内心强烈的情感。把你内心的呼唤写下来。
我( )地呼喊:( )
(如:大声地呼喊:“天门山,我一路乘风破浪,终于来到你的身边了!”……)
带着你们的这千般感受,让我们和诗人一起,舟行碧波上,尽望天门山吧。背诵。
[紧紧抓住诗句中动静相得益彰、表达极为传神的字眼,借助教师的引导、图片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展开想象,从而感受李白诗句中的壮美与豪迈。]
1. 拓展诗句,丰富积累。
2. 总结全课,提升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