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陶罐和铁罐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 复习巩固本课的生字词。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铁罐和陶罐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在读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奚落”等词语的意思。
3. 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使学生懂得要全面地看问题,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这则故事内容并不复杂,要阐述的道理学生领悟起来也不难,关键是通过对话来揣摩表现出角色的态度和情绪的变化有一定的困难。对于铁罐容易氧化这一现象不清楚。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铁罐和陶罐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在读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奚落”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使学生懂得要全面地看问题,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1.读课文,再次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7课《陶罐和铁罐》。请几位同学分自然段来读课文,我们共同来回忆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复习生字词语,初步感受文章“人物”特点。
(1)教师听写词语:谦虚、傲慢、恼怒、朴素,指名一人板书。要求:想一想这个词语跟文中的哪个“人物”有关,写在其名字的后面。
(2)同桌互相评价,订正。
(3)教师继续出示词语:光洁、美观、坚硬、易碎、轻蔑 奚落,引导学生朗读并按上述方法进行归类。
(4)教师借助板书带领学生小结:文中用这样一些词语,揭示了两种事物的特点:从质地上看,陶罐(易碎),铁罐(坚硬),从性格上来讲,陶罐(谦虚),铁罐(傲慢)。正是因为铁罐的傲慢,所以他常常奚落陶罐。
(5)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奚落”的意思。
【设计意图】
此课时为第二课时,为了追求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开课伊始,教师要引领学生整体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词语教学应为中年段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因此通过听写、朗读等手段复习词语,兼顾到了一类字和二类字不同的教学要求,同时通过给词语分类训练学生思维,反馈出上节课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的学习成果,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又再次激发起学生继续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样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求索欲望去设计课堂教学,是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表现。
1.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陶罐又是怎么回答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1至9自然段,用直线画出铁罐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陶罐说的话。画完后自己先试着读一读,读出他们各自的语气。
2. 同桌合作,各自选定一个角色朗读对话,看谁能把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特点读出来。
3. 推荐两组同学展示读。(引导学生不仅可以推荐学优生,也可以推荐有进步的同学)
4. 引导学生提炼归纳:这是怎样的铁罐和陶罐?出示( )的铁罐,( )的陶罐,进行口头填空。
5. 引导学生继续合作探究:在铁罐奚落陶罐的过程中,他们的情绪有没有变化?有感情地朗读。
横向看:铁罐傲慢无礼
陶罐谦虚有礼
纵向看:铁罐从“傲慢——恼羞成怒”
陶罐“保持着平静和谦和”
6. 学生继续合作朗读展示。
7. 教师在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中引导学生理解“懦弱”“轻蔑”“相提并论”这三个词语。
【设计意图】
要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教师就要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推动学生在读、思、议的过程中去探究,凸显学生的个性,唤醒学生潜在的创造意识。课标第二学段“阅读”中,第1条就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一个恰当的载体,《陶罐和铁罐》刚好就给学生提供了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空间和机会。这则寓言对话较多,而且语言富含强烈的感情色彩且有变化,特别适合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同步达成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1.面向全体提出表演的要求,学生交流表演与朗读的区别。
(1)熟悉课文内容,最好把台词背下来
(2)用表情、动作、语气表现提示语要说的意思。
2.同桌练习,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自荐或者推荐同学表演。(这一环节仍然要关注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尤其是台下学生的聆听,要给他们布置具体的听的任务,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设计意图】
“表演”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评价。学生只有对文本所表述的内容有了准确的理解,才能够表演到位;表演也是一种语言的积累和创造,在文本和教师共同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积极地主动参与,才能达到学习语言的终极目的——使用语言。
4.明白寓意
(1)知晓铁罐消失的自然现象
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两个罐子遗落在荒凉的场地上,上面覆盖了厚厚的尘土。许多年代过去了,陶罐被发掘出来,依然那样光洁、朴素、美观,而那只傲慢、轻蔑、坚硬的铁罐却无影无踪了,你们知道它哪去了吗?(通过资料的传递,告诉学生氧化这一自然现象)
(2)感悟寓言故事揭示的道理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板书:发现别人的长处 正视自己的短处
【设计意图】
第二学段的阅读学习测查要指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句理解文章的大意,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这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的体现,既做到教文,又做到育人。为此,在学生深入研读品读语言文字后,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领悟、体验、大胆地表达出来。
布置作业:
必做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类积累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