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盘古开天地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
2.认识本课的多音字“血”等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正是从神话这个角度初窥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次尝试。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围绕“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个专题,使学生第一次认识神话这种文学形式,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神话丰富想象力,激发其热爱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情感。
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今天来了一些老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出示PPT)这些都是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喜欢看神话故事吗?你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学生答)
1.导入:
同学们,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有一个叫盘古的巨人分开了天地。那么他是怎样分开天地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这个神话故事,题目叫《盘古开天地》。板书课题,请同学们用手指在空中跟老师一块写。
2.读课文
请大家把课本翻到71页,再次把课文认认真真地读一遍,把课文读通顺。碰到生字词,多读几遍记住它。
3.检查生字词
师:下面我们先来读读生字词。
指名读生字词。(幻灯出示)
第一组词: 滋润 混沌
师:大家发现没有,这组词有什么特点?(三点水)
师:说明了这些词——?
初步理解“滋润”“混沌”。
第二组词:四肢 肌肤
师讲解“月”字旁的由来。
第三组词:猛劈 缓缓
第四组词:逐渐 辽阔
第五组词:一丈 祖宗
指名学生领读两遍。
4、巩固多音字
出示文中的词组:下降、倒下、血液
读词,发现了什么?(降、倒、血是多音字)说说这些字的其他读音,并组词。
降(xiáng 投降 jiàng 降落)
倒(dào 倒车 dǎo倒下)
血(xuè 血液 xiě 鸡血)
1.初读课文:
师:生字词掌握了,不知课文能不能读通呢?下面我们请同学来读读这篇课文。
指名5位同学,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轻声地跟着读。
2.找出中心句,理解主要内容。
师:同学们,这是一个神话故事。你们知道它讲了谁干什么的故事吗?
师:你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一句话说明谁干了什么?快速读文章,可以轻声速读,也可以不出声默读,看看课文中哪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找到马上举手,我看看谁最快。
指名回答。
师:真不错!课文就是在讲——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的事情。(PPT出示)
齐读。
师:是呀!文章的结尾句,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3.找出中心词,提领全文。
师:那么,在这句话里,哪个词写了“盘古‘开’天地”呢?(师划出“开”字)先不忙着说,我想请同学们通过读句子,把这个词强调出来,让大家一听就知道是哪个词。
男生读,女生读。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都非常一致,一起说说是什么词。
(生回答:创造)
4.理解“创造”。
师:看老师写这个词。
师板书范写,边解说。
(请生讲讲由这个“立刀旁”“走之底”大家想到了创造需要什么。)
是呀,“立刀旁”说明创造需要刀等武器,“走之底”说明创造需要漫长的时间。
1.学生自主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并思考怎样把字写好。教师重点指导。
2.练习书写。写一遍生字,再抄写一遍词语表中的词语。
3.成果展示,师生评议。
师:同学们,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盘古开天地》,盘古是怎样开辟天地的?如何创造出这美丽的世界?我们就把这些留到下节课来讲吧!
1.通过句子前后部分的比较与内容理解,初步认识排比句。
2.读懂课文,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用自己的话清楚条理地复述课文,通过内容的学习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
1、谁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出课文的中心句)
2、是呀,同学们,创造需要工具,需要行动,劳动人民就是在生活与劳动中创造了神话。神话是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读神话,我们就可以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又一幅的动人画面。现在让我们走进这一幅幅画卷中,感受其中的美妙吧。
1.走进第一幅画面:[预设]巨人沉睡图
(1)师:首先让我们走进第一幅画面,大家闭上眼睛——很久很久以前……十万八千年。(师范读)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巨人 睡
(2)师:多么神奇的一幕幕呀!让我们自己读读第一自然段,去细细体味这画面中的一点一滴,让这画面变得生动起来、丰满起来。
师:很久很久以前的宇宙是什么样子的?
(天地未分 混沌一片)
师:同学们,你们看巨人盘古睡得多香呀!他一睡就睡了十万八千年。
师:在这十万八千年里,他醒来过吗?
师: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说明他睡得久、睡得香,叫——沉睡。
师板书补充成:(巨人沉睡)
(3)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指导读好时间词:一直、十万八千年。
齐读第一自然段。
2.走进第二幅画面:[预设]盘古猛劈图
(1)师:第二幅图又有什么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到神奇呢?谁来读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盘古面对无边的黑暗会想些什么?
(3) 他做了什么?
指名学盘古的样子做做动作,理解“猛劈”与“抡”。体会读。
如果学生未能演示出“抡”的动作,用换词法相比较,把“抡”换成“拿”,“猛劈”换成“劈”来理解。老师还可以做演示。
齐读此句,读好这句话。
师:读着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盘古?表情怎样?
指导学生再读这句话,读出盘古的气势。
再齐读。
师:只听得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盘古的这一劈,劈开了天地,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盘古的这个举动,叫——开天辟地。师板书(开天辟地)。
(5)盘古一劈后,我们看到了什么?什么变成了天?什么变成了地?
出示: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师:读了这句话你们发现了什么?
A反义词很多。
请生在文中圈出反义词。理解:“清”,之后引导理解“浊”。
用对对子的形式读反义词和这句话,读出不同的感觉来。个别读,男女生对读,小组对读。
B近义词
找出近义词,“渐渐、缓缓、慢慢”三个词都是近义词。
师:请你再读读这两句话,体会到了什么?
生:天地分开的非常慢,太不容易了。
生:天地慢慢分开,盘古很辛苦。
师:是啊,天地分开的多不容易啊,那这句话我们怎么读?
C学习“分号”用法。
出示填空:( )而( )的东西,缓缓( ),变成了( ) □ ( )而( )的东西,慢慢( ),变成了( )。
师:老师把这句话中的几个词去掉了,你还会读吗?
生读。
师:填了之后,你发现了什么吗?
预设:句子样子非常像。内容都是同一个方面的。
师:这里都在写猛劈之后的变化,内容相关,句式相像,所以两个分句中间用了一个——分号。
齐读。(随机指导时间的漫长,读好“缓缓”“慢慢”。)
3、走进第三幅画面:顶天立地图
(1)请生读第三自然段。
说说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出示图。
(2)说说盘古的动作,学学盘古的样子。
让学生学盘古的样子做做动作,(用力顶天,使劲蹬地)一分钟的体验,感受盘古的艰辛、勇猛、伟大。
老师启迪学生感悟:
师:一年过去了,
生:盘古依然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一百年过去了,
生:盘古依然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一千年过去了,
生:盘古依然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一万年过去了,
生:盘古依然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就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强忍着浑身的疲惫还是——生: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此时,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生:盘古太累了
生:盘古一直坚持着,没有放弃,他真了不起。
师:就这样,天地不断发生变化——
生: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
师:盘古也随着变化——
生: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
师:所以盘古是巨人,是顶天立地的巨人。(板书:顶天立地)
师:如此辽阔的天,是多么的沉重呀!可是他却依然坚强地屹立在天地间。在盘古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可是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三自然段,读出神奇。
4.走进第四幅画面:化身万物图
(1)找本段中心句
师:盘古顶天立地,但最终还是累倒了。累倒之后又怎样呢?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用书上一句话来说一说。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师:这就是这段话的中心句。
(2)指导朗读
师:盘古的身上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出示相应的图片,说说盘古的变化)
师:谁能把这巨大的变化读出来。
生读书,师指导朗读(一望无际的大地那是何等的辽阔啊!奔流不息的江河那是何等的汹涌澎湃啊!滋润万物的雨露是多么泌人心田啊!让四季的风吹得柔一些吧,让飘动的云再飘得慢一些吧)请你再读一读。
(3)认识排比句
师:发现这些句式有什么特点?看看标点符号。
初步认识排比句。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就叫排比。用排比来写事更形象更生动,用排比来抒情更能显得情感洋溢。咋们写作文的时候就可以用用排比修辞方法。
(4)练习说句子
换一种方式说说盘古的变化。根据图片说句子。
句型:( ),我知道那是盘古的( )
(5)拓展想象
师:仅仅有这些变化吗?(理解省略号)
师: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仿写句子。
他的( )变成了( )的( )
师:盘古,他用自己的身体化成了宇宙万物,化成了所有一切的一切!(板书:身化万物)
5、小结
师:大家看,这就是盘古!(课件出示盘古的图像)
师:他开天辟地、他顶天立地、他化作万物,面对这么一位坚持不懈的巨人,你想对着他说点什么?
(奉献精神,伟大等)
师: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齐读最后自然段。
1、把盘古劈开天地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2、积累文中像“隆隆的雷声”这样的词。
(板书设计)
18盘古开天地
开天辟地
创造 顶天立地
身化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