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找骆驼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两个生字,练习用因果句式造句。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3.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过程与方法:
勾画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情节简单,对话较多。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多读,可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老人与商人的口气。比如商人的焦急与气恼,重点是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要读准字音,了解这一课里写谁找骆驼,找到了没有,大致上知道怎样找到骆驼的。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探究老人是怎样指点商人找到骆驼的。课文先写老人的判断,再写观察的发现,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将老人的判断和观察到的现象—一对应,从中弄清现象与判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知道老人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帮助商人找到了骆驼。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有着无穷的奥妙,让我们也像老人一样,去观察、去思考,做一做生活的有心人。。
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一、设疑自探:
(一)猜谜导入
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脊背突起像山峰,沙漠之舟能载重。风沙干旱都不怕,戈壁滩上是英雄。你知道它是谁吗?
2.是啊,它就是骆驼。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有着“沙漠之舟”美誉的骆驼们。
师简介:出示图片,认识双峰骆驼的特点——背上有两个驼峰,体毛很长,褐色,头顶有簇毛;单峰骆驼的特点——背上只有一个驼峰,体毛较短,很高大。骆驼的胃里有水囊,能贮存很多水;驼峰里储存有一百多千克脂肪,必要时可以转变成水的能量,维持骆驼的生命活动。因此,在沙漠里,可以一连三四十天不吃不喝,适于长途跋涉。骆驼成为人类在沙漠中的主要交通工具。
3.骆驼对沙漠中的人们这么重要,如果在沙漠中行走的人不小心走失了骆驼,那该有多糟糕啊!可有个商人偏偏就遇到了这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阿拉伯故事《找骆驼》板书:找骆驼 齐读课题
4.读了课题后,你的心中产生了哪些疑问?预设: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样找到骆驼的?(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老师把同学们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梳理,成为了本节课的自探提示。)
5.出示自探提示: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找一找,用波浪线画出来。
(3)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用直线画出相关句子。
6.生自学,师巡视掌握学情。
二、解疑合探: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
2.理解词语
师:通过课前预习,你理解了哪个词语?
跛:腿脚有毛病,走路身体不平衡;
驮:背;
愤愤:很生气的样子;
不紧不慢:不急也不慢,不慌不忙的样子;
究竟:毕竟、到底;
至于:课文中指另外再提到一件事。
(评价:你真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通过预习解决了新词的意思,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3.齐读词语。
4.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词语的意思明白了,那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在老人的指点下,终于找到了骆驼。)评价:你读书非常仔细,概括简洁明了,真了不起!
(二)师:读书就是要多思考,只有多思考,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新的发现和收获。老师从一张张自信的小脸上已经看出你们一定把问题解决了。来,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商人丢失的骆驼有什么特点?
1.交流:
生答师板书:左脚有点跛 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缺了一颗牙齿
(1)我们从商人和老人的对话中知道了骆驼的特点。那我们一起来读读他们的对话。自由读
(2)分角色读
(3)男女生分角色读
3.商人以为一定可以找到了骆驼了,可是老人说:——这时候,商人——
(三)聚焦“推测”
1.那老人到底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指名读)
2.出示:
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
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
2.板书老人看到——,知道——。
3.填一填,说一说:因为老人看到( ),所以知道( )。
老人之所以知道( ),是因为看到( )。
4.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判断)
(四)聚焦“结果”
1.句式比较,从“果然”理解老人的判断准确无误
师:同学们,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最终找到骆驼了吗?你从文中哪 个词知道的?(果然)
师:请你比较这两句话,说说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第二句)
商人听了,按照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找到了骆驼。
(2)商人听了,按照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骆驼。
从“果然”这个词你可以体会到什么?(老人的判断非常准确)
2.齐读
(五)小结:
老人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帮助商人找到了骆驼。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有着无穷的奥妙,让我们也像老人一样,去观察、去思考,做一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质疑再探:
1.想一想,课前提出的问题弄明白了吗?
预设:商人再次见到那个老人会说些什么?
2.引导学生自主解疑,可以写一写。
四、运用拓展:
1.总结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学生自编题:
请你依据本节所学知识,出一两道题测测你的同桌。题型不限。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命题的角度。
3.教师补充题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 ) ( )
( ) 地说 ( ) 地问
( ) ( )
课文中商人丢失的骆驼有什么特点?老人又是怎样知道的?
4.课堂总结:读了这个故事后,你有哪些收获?
评出四星一组。
男女生分角色读
3.商人以为一定可以找到了骆驼了,可是老人说:——这时候,商人——
(三)聚焦“推测”
1.那老人到底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指名读)
2.出示:
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
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
2.板书老人看到——,知道——。
3.填一填,说一说:因为老人看到( ),所以知道( )。
老人之所以知道( ),是因为看到( )。
4.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判断)
(四)聚焦“结果”
1.句式比较,从“果然”理解老人的判断准确无误
师:同学们,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最终找到骆驼了吗?你从文中哪 个词知道的?(果然)
师:请你比较这两句话,说说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第二句)
商人听了,按照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找到了骆驼。
(2)商人听了,按照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骆驼。
从“果然”这个词你可以体会到什么?(老人的判断非常准确)
2.齐读
(五)小结:
老人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帮助商人找到了骆驼。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有着无穷的奥妙,让我们也像老人一样,去观察、去思考,做一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质疑再探:
1.想一想,课前提出的问题弄明白了吗?
预设:商人再次见到那个老人会说些什么?
2.引导学生自主解疑,可以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