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 借助汉字学原理,正确理解并书写本课生字“断”“楚”“孤”“帆” 。
2.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 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本诗作者李白素有“浪漫主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大部分想象雄奇,语言大胆夸张。《望天门山》是诗人25岁时途经长江中下游写下的又一名作。三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较浅,再加上古诗文具有高度概括、精练含蓄、思想深邃、感情委婉等特点,因此,学生学习这首诗时,不可能一下子达到对古诗文的深刻理解,难以共鸣。
1.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2.书写本课生字“断”“楚”“孤”“帆”。
1.猜甲骨文 ,解读,“天”(区别于“人”—— )
猜“ ”(门)、“ ”(山)————板书:天门山
2.看着这三个甲骨文,大家想象一下,天门山是怎么的山呢?
请生读“天门山”(读出山的高、雄伟)
3.咱们没有亲眼看过天门山,仅从“天”“门”“山”这三个字中想到了这山的气势雄伟,这就是汉字的魅力,它保存了原始的图画性,直接表示事物。
4.(课件示图)天门山隔江相对,就像天设的门户,雄伟奇特。
简介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好像天上的大门。
5. 引“望”:公元726年,唐代大诗人李白(板:李白)经过这座天门山,留下了千古绝唱《望天门山》。(板:望)“望”是什么意思?怎样的“看”才是望呢?(齐读课题:读出远看的感觉)
1.学生自读课文,(课件出示要求:通读正音、读准节奏)
指名读,齐读。
2. 认识诗中景物:
(1)默读,找出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用“——”画出来。
(2)指名反馈:天门山、楚江、孤帆、太阳。
相机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楚江”。
(3)运用汉字学学习“楚”,指导写“楚”字。
3. 谈感觉:这些景组合在一起给我们什么感觉呢?山高、水阔、帆远-----这些景组成的图画是高远宽广的。
(3) 指导朗读:读的时候要慢一点,让这些画面闪现在我们的眼前。
3.欣赏画的色彩
让我们再来欣赏这幅图画的色彩
(1)这山是什么颜色的?(青山)这水是什么颜色?(碧水)
解读“碧”: 青绿色像玉一样的石头。根据这个意思,你知道“碧水”是怎样的水吗?(课件:图片)
师:这“碧”,像绿色的翡翠,青色的水晶,难怪古代诗人对“碧”字情有独钟。你看,贺知章笔下垂柳的色彩是“碧”,读——
(课件: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杨万里笔下莲叶的色彩是“碧”,读——
(课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李白笔下楚江水的色彩也是“碧”,读——
(课件: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3)孤帆是——(生:白色)
(4)太阳是——(生:红色)
(5)碧、青、白,李白望见的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
(6)朗读指导
4.理解画的动态美:
如果我们细细感受,这高广辽远、明丽温暖的风景画,是静止的,还是流动的?你能从诗中的哪些字、哪些词感受到景的流动呢?静静地默读,画出关键字、关键词。
(1)生自读
(2)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①学习第一句,重点理解:“中断”、“开”。
感受楚江水浩浩荡荡、来势汹涌。
运用汉字学学习“断”。
②学习第二句,重点理解:“流”、“回”。
运用汉字学学习“回”, 像一个旋转的旋涡。
长江水浩浩荡荡的向东流去,但天门山却硬生生地让浩荡的长江水改变了方向,往北流。这天门山给你什么感觉?(雄伟、有气势)
③学习三、四句,理解“相对”、“出”、“来”。
青山出迎,孤帆来就,此时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惊喜)
这一“出”一“来”,写出了李白与青山的“情”。(板:情)
④齐读,男女生合作读。
1.教师范写“断”
2.学生练习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