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找骆驼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一)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表现的不同心理。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络驼和特点。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同学互相提问等方式学习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自由读、分段读、分角色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引导学生对老人观察到的现象和判断的结果作对应分析,弄清现象与判断、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个故事,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发现的乐趣,学会具体分析观察到的现象,仔细思考,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找骆驼》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说的是一位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很着急。一位老人通过自己细心的观察,合理的分析,终于帮助商人找到了骆驼。这篇课文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仔细观察,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最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水平。在前一阶段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学会了一定的质疑问难的能力,这篇课文应该提高要求,注意培养学生提问的水平和思维的质量。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理解老人是怎样由观察到的现象推知骆驼的特点的
3.理解老人为什么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1、猜谜语。
2、设疑导入。有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
1、出示要求,请学生读要求。
2、学生自由初读课文。
3、师讲解“驼”与“驮”的区别。
4、帮助学生理解“跛”和“愤愤”。
5、齐读词语。
(一)聚焦得出的结论与推论的过程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并思考:老人说出了这只骆驼的哪些特点?用横线画出来。
2、学生们自由读课文。
3、学生汇报老人说出的骆驼的特点,教师板书。
4、鼓励学生提问:老人是怎么知道这些特点的?并鼓励学生自己找答案。
5、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老人的判断过程。
6、引导学生明白因为老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说出这些特点。
7、可以看出老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二)聚焦商人的心情变化
1、引导学生提问:那商人为什么要愤愤地说?为什么商人说老人哄他?并鼓励学生思考并得出答案。
2、引导学生注意:商人一生气,对老人的称呼上都发生了改变。3、学生从课文里找出句子说改变。(课件出示句子)
4、让学生生气地读读商人的话。点句请学生读,全班读。
5:商人一开始遇到老人就这么生气吗?是什么心情?从哪看出来的?
6、学生两人合作读,一人读老人,一人读商人,注意商人的语气。
7、一组学生表演读。
8、师生分角色读。老师读旁白,男生扮演商人、女生扮演老人,大家分角色读。
(三)聚集最后的结果
1、面对着商人的心情由着急变为愤愤,老人又是什么样的态度?找出一个词语。
2、理解“不紧不慢”。
3、理解老人“不紧不慢”的原因。
4、商人找到骆驼了吗?从哪个词看出来了?可不可以用其他什么词来代替?为什么?
5、商人是怎么找到骆驼的?为什么老人让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而不通过其它的特征来找,比如:蜜和米,被啃过的树叶呀?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吗?
2、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