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陶罐和铁罐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神态、语言来感受陶罐和铁罐的特点,用各种各样的朗读形式来表现陶罐和铁罐的不同态度。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陶罐和铁罐》是三年级上册第七组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这个故事主要是通过对话展示情节、推进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阐明道理。全文共17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段至第9段,讲的是自满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谦虚的陶罐以礼相让,据理力争。第二部分是第10至17自然段,讲的是许多年过去了,陶罐被人们挖掘出来依然如故,而铁罐早已无影无踪。从而揭示出文章的宗旨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应相互尊敬对方特长、和睦相处。读懂课文讲的道理是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讲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认读词语:傲慢 谦虚 恼怒 懦弱 轻蔑 朴素 光洁 兴奋 争辩 惊讶 相提并论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和触摸陶罐和铁罐,谁能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生说师出示图片并板书:易碎 坚硬 )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7课,看看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
三.朗读感知陶罐和铁罐的特点。
(一)学习1—9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用不同符号画出陶罐和铁罐的对话。
2.自由读他们的对话,看看课文插图,想想: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3.指名自由说,(出示:奚落)
4.联系上下文理解“奚落”的意思。
过渡语: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咱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5. 指名说说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师板书:骄傲)
过渡语:再来看看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6.读铁罐的话,理解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1.)对话一:“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出示课件1:
师:同学们觉得这时铁罐的态度是怎样呢?
生:傲慢(板书:傲慢)
师:谁能用傲慢的语气把这句话读一读?
(学生试着用傲慢的语气读。)
(2.)对话二:“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出示课件2:
师:这时铁罐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生:轻蔑 (出示:轻蔑)
师:请同学们带着轻蔑的神态读一读好吗?
(学生用轻蔑的神态练读。)
(3.)师: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还有哪些?
(学生找出句子“住嘴…………在这里”)
出示对话三:“住嘴…………在这里”。
师:铁罐的态度由开始的傲慢,到轻蔑,再到现在的什么?请同学们读对话三,然后回答。(出示:恼怒)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对话,理解和体会铁罐恼怒的神态。
(4)师: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还有吗?找一找。
铁罐这时会怎样说,我们来回忆以前积累的关于生气的词语,生自由说,引导读出怒不可遏的语气。
7、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1)指名读陶罐的话,从陶罐的话中你能看出它怎样?(板书:谦虚)
(2)陶罐懦弱吗?理解“懦弱”的意思,从哪个词能看出陶罐不懦弱?
(3)指导学生读出陶罐谦虚,大度的语气。
8.同桌分角色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鼓励学生自配动作。
9.指名上台分角色读1-9自然段,读后评价。
过渡语:从同学们的对话中老师听出了陶罐的谦虚,铁罐的骄傲。随着时间的流逝,陶罐和铁罐最终结果怎样?
(二)学习10-17自然段
1.自由读10-17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
2.生说师相机板书:美观 消失了
四.揭示寓意,总结课文
1.学了这篇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 学生自由发言。
3. 教师相机归纳出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4.结合自己的生活深化寓意。
五、板书设计:
27陶罐和铁罐
( 短处 ) 易碎 坚硬(长处)
谦虚 骄傲
友善 傲慢
宽容 恼怒
(长处) 美观 消失(短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