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陶罐和铁罐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陶罐和铁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则寓言故事,它趣味性强,寓意深刻,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两个罐子的故事。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埋在土里许多年后,陶罐仍光洁如新,铁罐却完全氧化,不复存在了。从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三年级的孩子比较喜欢读寓言故事,而《陶罐与铁罐》这则寓言故事,内容简略易懂,对话有趣,所以学生乐于去读。应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的词句,体会他们不同的内心活动,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但是,三年级的孩子在阅读这则寓言时,往往会过于沉浸在故事情节中,而使自己的认识会有偏差,他们会以为陶罐是好人,而铁罐是“不好”的,几乎没有任何可取之处。这种认识上的偏差,需要老师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加以引导。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神态、语言来感受陶罐和铁罐的形象,用各种各样的朗读形式来表现陶罐和铁罐的不同态度。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理解课文讲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生字词,学生拼读生字词。
2、谁还记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谦虚的陶罐后来出土成为文物,是很有价值的宝贝;而骄傲的铁罐却化为泥土。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故事呀!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27、陶罐和铁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默读、小声读、大声读),读时注意:读准音、读通顺、不添字、不漏字。
2、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评一评,教一教对方。
三、细读品味,内化情感
(一)学习课文1-9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用不同颜色的笔分别把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对话画出来。
2、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 。
3、出示课件:陶罐和铁罐的对话过程。(要求学生要注意观察它们对话原语气和神态变化。)
4、从陶罐和铁罐的对话语气和神态变化中,你观察到了什么?
板书:谦虚 傲慢
5、指导朗读,小结读法。
小结读法:刚才同学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陶罐的谦虚和铁罐的傲慢,不仅读出了他们不同的感受,而且还有神态和动作呢!现在你们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其他台词,把他们的不同感受读出来。可自己读,也可以和小组里的小伙伴一起读。
6、自由练读,展示读。
(二)学习10-17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剩余自然段。按课文内容填一填。
2、小组讨论:许多年后,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易碎的陶罐成为了古董,坚硬无比的铁罐却变得无影无踪。
板书:光洁如新 无影无踪
四、表达感受,深化感情
铁罐仗着自己坚固的长处奚落陶罐,年代久远,结果却无影无踪,而陶罐呢?还是那样朴素美观,变成了无价之宝。我想学到这儿,大家肯定有很多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你想说些什么呢?
(一)课件出示:自由选择其中一题说一说
1、我想对铁罐说:
2、我想对陶罐说:
3、我想对自己说:
(二)交流体会,明白道理。
1、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表现及最后的不同下场,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3、小结。课件出示:任何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这一篇课文,我们懂得了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全面看问题。同时,老师也希望,让骄傲永远消失在我们身边,让谦虚永远陪伴着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吧!
板书设计:
27、 陶 罐 和 铁 罐
谦 虚 傲 慢
↓ 许多年后 ↓
光洁如新 无影无踪
六、布置作业:回去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