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风筝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三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能借助拼音识字,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但三年级的学生情感体验和积累还远远不够,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文贴近生活,学生对风筝并不陌生,并有放风筝的生活体验,因此对于理解文中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心情并不难,但要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仍然比较困难。
1.会认“依、歇”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等6个生字,理解“憧憬、大惊失色、垂头丧气”等词,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重点词句,联系自己的体验,体会孩子们心情的变化。
3.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体会孩子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心情的变化
1、 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在童年里有许多难忘的小伙伴,还有许多快乐的游戏。
下面我给小朋友们猜一个谜语。(以谜语导出课题,板书课题)
2、播放歌曲《三月三》并欣赏有关风筝的图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1)自由读好了课文,自找喜欢的生词和成语:
(2)指名读:我们来比赛,每组请一个小朋友,比一比谁读得又正确又响亮。
2.大家找一找,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几件事?(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板书)
做风筝是哪一段?(2)放风筝呢?(3-4)找风筝就是(5—8)
3.分段读:你们喜欢哪一部分?(请同学读,第1自然段我们一起来读)
三、细读“做风筝”,感受快乐
过渡:现在就让我走进这群孩子的生活,去感受做风筝的过程吧。请同学们认真读第2自然
段,用“—”划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句子和词语。(出示第2自然段)
1.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又是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精心”孩子们做得很
认真,心中充满了希望)
(2)理解“憧憬”。同学们,这里有一个词“憧憬”(板书),它是什么意思呢?(向往)
想象说话:是的,它们都是竖心旁,心里有着向往,有着希望。那么他们做风筝时,
心中有什么向往,有什么希望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
(4)朗读:这是他们的憧憬,可能也是你们的憧憬。让我们带着向往的心情一起读。
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
在上面。
(1)从这个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心情怎么样?(快乐)(板书)
(2)理解“依然”。你能为“依然”找个近义词吗?(仍然、依旧、还是)
(3)我们精心地做着,结果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为什么说“我们依然快活”?
(因为这是我们亲手做的,做风筝时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指名读:请你把快乐带给大家。
风筝上寄托着我们的憧憬和希望,虽然做出来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是我们的心中仍
然很(快活)。快乐就快乐吧,但风筝就是风筝,为什么把它叫做“幸福鸟”呢?想一想,
它寄托着谁的幸福?(“我们”、孩子们的幸福)
那为什么又要把自己的名字写上去呢?你们是怎么想的?(学生不会回答时可以这样
引导:同学们,你们放过孔明灯吗?那你们有在孔明灯上写上自己的愿望吗?)
预设:1.希望风筝能把自己的愿望带向远方。
2.希望自己能像风筝一样在天空飞翔。
3.希望把自己的幸福放飞。
朗读:是啊,虽然做好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那里面有着孩子们的快乐、憧憬和希望,
寄托着孩子们的幸福。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小结:怪不得作者说童年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
四、放风筝。
重点句子: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②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活的心情?
五找风筝。
重点句子: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上。
①体会“我们”当时心情的变化过程。
③找出最能表现当时心情的词语。
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哭垂头丧气
三、拓展想象
读课文最后部分,思考“我们”找到“幸福鸟”了吗?让学生大胆想象,能说多少说多少,
不要限制学生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
1、联系古诗《村居》,课下搜集有关古诗,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2、课下自己制作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