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科里亚的木匣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学会课文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习课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阐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作者通过一个故事,告诉读者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事物都会变化,我们做事情的方法也要变化。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但是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学习课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阐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知道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和挖木匣的。
3、学习课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阐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知道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和挖木匣的。
1.正确识记“挖、鞋、免、懂”等生字。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一、导入新课:
1、板书:木匣。谁会读?知道什么是木匣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第26课:科利亚的木匣
2、从课文的题目看, 课文的主要人物是:科利亚。这篇课文围绕着科利亚的木匣写了什么事呢?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打开书,标上自然段的序号,小声读课文,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分自然段检查读书。(其他同学认真听他的读音是否准确)
3、指名纠错、订正字音。(听完同学读书,你有什么要订正他的)
4、相机指导多音字的读音:
(1)“量”本课读liáng(2声),可以组词:测量
还有个读音是liàng(4声),可以组词:重量、数量、力量
(2)还有一个多音字,你读的很准确,出示文中句子“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再指名读。
5、下面我们读读这课书的词语:
(1)第一组:冰鞋 手锯 斧头 小玩意儿
请你读读木匣里有什么吸引他的宝贝?(读第2自然段)
出示: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同时出示图片)
(补充:如果是你,你还会放什么?……为什么?(好玩儿,喜欢)还会放……真是各种各样。指导朗读。)
(2)第二组字词:下面请3个同学读本课字词,每人读一行:
木匣 台阶 冰鞋 手锯 斧头
挖坑 免得 房屋 抢走 难过
当初 管事 敌人 懂得
6、出示本课生字:这些生字你记得住吗?自己读一读,记一记。
7、指导书写:
挖 、 初 、 管等。
请你认真地记一记这些字,一会儿老师要考考你。
8、看拼音写词,写后展示,并指导。
三、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课文围绕着科利亚的木匣写了哪些事呢?
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批画自学思考讨论,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指名汇报: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懂道理的事。(板书)
请你根据板书提示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时间?谁?做?结果?)
2、再读读课文1至3自然段,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呢?请你在书上画出相关的语句。
汇报并说明:
出示:科利亚从家门口向前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1)请画出科利亚的动作:数 挖 挖 放 放 盖 踩 撒
(2)从这一连串有顺序的动作用得多么准确呀,你读出小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非常细心,不随便,方向记得清,步子数的仔细)
(3)请你把科利亚埋木匣的过程清楚地读给大家听。
(4)课堂小结:后来的事情怎样呢?在生活中,当我们的周围发生变化时,我们该怎样思考问题,做事情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科利亚的木匣。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1.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画图的方法使学生读懂科利亚第二次才挖到木匣的原因,了解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的过程。
2.能联系实际和结合上下文理解“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也要随之变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的道理。
能联系实际和结合上下文理解“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也要随之变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的道理。
能在读课文时发现问题并联系实际理解“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也要随之变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的道理。
一、复习引入:继续学习第26课《科利亚的木匣》,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回忆一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孩子能简单说出顺序即可)
二、品读课文:
1、谈话梳理:四年后,科利亚和妈妈回到了故乡,妈妈挖出了大木箱,科利亚挖到他的小木匣了吗?(挖到了)第几次挖到的?(第二次)
谈话引导学生读科利亚第一次挖木匣的经过(5——10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妈妈在战争前从家门口数三十步埋下了大木箱,小科利亚走了十步埋下了他的小木匣。战争结束后妈妈挖出了她的箱子,指名读5——7自然段;(找到了箱子,妈妈真高兴啊!)
(2)小科利亚也拿来铲子挖他的小木匣,指名读第8自然段;(他这么认真却没有挖到。)
(3)小伙伴们也在盼着呢,指名2人和老师合作读对话。
过渡:科利亚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于是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 此时的科利亚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4)请你联系前面的文章和后面的内容,写一写此时科利亚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写话练习)
(5)请学生汇报自己写的内容。(科利亚的想法结合课文内容围绕这4种:A、木匣不可能被法西斯挖走。B、 数步法不可能不管用。C、挖的方法是对的。D、自己的步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有问题。)
过渡:正是科利亚考虑的这样认真,想明白了问题所在,因此“突然他笑起来,对小伙伴们说:——”
3、出示第11自然段:
“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4、品句子:这段话有几句话?(4句)
学生边汇报边指导:每一句你读懂了吗?如果用图画表示,你能画出来吗?
(1)第二句怎样画?(指名读,说明白怎样画?)
(2)读第三句,你想怎样画?(相机指导:不是……而是……,明确要画2条线段)
(3)两句合起来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找不到木匣的原因是因为科利亚人长大了,步子大了,再走十步距离就大了。)
(4)小组合作:
动手画一画(可用不同颜色的笔,和自己想到的图案或符号表示)
科利亚是怎样找到木匣的?
(5)学生合作汇报:投影边读文中句子,边解释自己所画图画。
(6)小结:这就是科利亚第二次才挖到木匣的原因,请你把这原因清楚地读给大家听。
(7)指导朗读:你想用怎样的语气表达科利亚的惊喜?(语气、动作 、心情,胸有成竹、高兴、激动、兴奋、自信……学生读不好时,重点指导第一句。)
出示朗读内容。
5、结果怎样呢?(学生读12自然段)
联系上文,你明白了“果然”的意思吗?(预料之中的事,得到验证)
6、品道理: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一个道理。他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出示:最后一段
(1)“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这又是一个什么句子?意思是?该怎么读?为什么不用陈述句直接说呢?(更加突出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谁能把这句话读得更清楚。
(2)“一切”指什么?(指看得见的以及看不见的所有事物)
读到这里你有问题吗?
预设:妈妈埋箱子走了30步,挖箱子时也是走了30步,这“一切”包含妈妈吗?妈妈为什么没有变呢?
(人到了一定年龄,步子不变了,但是其他方面也是变化的,比如:容貌、年龄……)
三、总结提升:
课文最后小泡泡中的话: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呢?
1、出示:说话练习。
2、总结: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有的是我们能看到的,还有一些变化是我们看不到,只能感觉到的。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善于思考,才能把事情做好。苏联作家左琴科也是希望我们所有的孩子都像小科利亚一样,通过一件事,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
3、让我们记住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吧:(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4、小结: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所以我们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四、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推荐阅读语文园地七中的成语故事《刻舟求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