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进一步感受诗的抒情韵律。
2、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能通过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在想象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学生通过平时对古诗的积累,绝大多是学生已经能把古诗背诵下来。再加上“先学后教“学习方式在课堂学习中已经摸索、实践了一段时间,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自主学习的方法,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前已引导孩子自主读文,自学生字,学生能通过预习大概理解古诗的意思。但是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强烈的感情却很难体会,因为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是使学生最难的。
教学重点: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理解其大意。
教学难点:通过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在想象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1、欣赏歌曲《九月九的酒》片断。
问:你从歌曲当中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肯定、表扬学生的答案)。师小结:刚才那首《九月九的酒》是我们现代漂流在外的游子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声,那么在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那些游子又是怎样表达内心的无尽思念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地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课题并齐读课题。
2、介绍王维。(今天陪我们学习这首诗的除了老师、同学,还有诗人王维,王维知道我们都是爱动脑筋、聪明、回答问题积极的孩子,他已经迫不及待地穿越时空来到我们面前在和我们打招呼了。课件出示王维简介,指名扮演王维向大家打招呼)。
(一)、读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课件出示古诗。
1、自由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准(生字和多音字念准了就叫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读得有板有眼(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就叫有板有眼)。明白吗?好,自由读,开始。
2、检查: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是否读得字正腔圆(课件出示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谁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听,听他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课件出示诗的节奏)。
3、读出味道:读古代的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现在你们读每一句的前四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然后换角色,好吗?开始。
4、再自由读,读出感觉和味道。
(二)读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感知、品味诗意:诗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
6、为理解刚才的问题,老师先提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听清楚:(板书:身) 王维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王维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异乡)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王维的心呢?(故乡)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身在他乡
王维 思念 兄弟
心在故乡
(三)、小结:身在异乡,心却在故乡,你有什么发现或体会? (思念故乡、思念兄弟(亲人))
过渡:(课件出示合作探究要求)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再默读这首诗。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现在就让我们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吧。(这一过程也旨在品味这首诗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一)、思亲怀乡情
1、理解题目。这首诗的题目很长,有9个字,如果只保留一个字的话,应该保留哪个字?(“忆”,这个字和哪一句诗(第二句)中的哪个字意思差不多?“思”)(幻灯片出示:思念)
2、诗人在什么时候思念家乡、亲人呢?(九月九日重阳佳节)
3、诗人王维仅仅是在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思念亲人吗?佳节指美好的节日,这里的“佳节”指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除了重阳节,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学生自由发言(说到一个传统节日就先站着)。师做如下预设:假如你就是王维:
◆正月十五元宵节,你目睹着人们吃元宵、高高兴兴去街上放烟花,你快乐吗?请你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请你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八月十五中秋节,你望着天空的一轮明月,高兴吗?
请你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4、同学们,王维只是在“每逢佳节”的时候才思念亲人吗?(不是),你从哪个字感觉到的?(“倍”,加倍、格外、更加,)是啊, 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平日里常常就常常思念亲人,想念自己的家,如今面对良辰佳节,思念之情更加涌上心头, 真是“佳节有限,思念无限”啊!)一起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余音式朗读:两组读这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倍思亲”。
(二)、孤独寂寞心
1、是什么原因使得17岁的王维“倍思亲”呢?第一句、第三句、第四句中各有一个字点明了“倍思亲”的原因,请你找出来。(指名说:独,遥,少。)。
齐读第一句。
讨论:怎么理解第一句中的这个“独”?(独自一人,还隐含着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幻灯片出示:孤独)
“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师做如下预设:假如你是王维: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你( )
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你( )
2、师:面对这样的情景,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亲”)
3、指导朗读:再怎么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再怎么孤独,你仍为“异客”。(“异乡”可以理解为“他乡”或者“外地”;“异客”可以理解为“陌生的客人”。两个“异”。王维觉得一个“异”字还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于是又用上了一个“异”字。
带着孤独,带着思念之情,一起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三)、遥远期盼回
1、谁来读读最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从这个“遥”字,你感觉到了什么?(长安与家乡之间路途遥远(幻灯片出示)。
3、“知”,是“知道、想到”的意思。长安与家乡路途遥远,当时通讯极不发达,没有邮局,也不可能有电话、手机,王维怎么可能知道兄弟们在登高处、插茱萸呢?(一是因为重阳佳节,有这样的习俗;二是因为王维以前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候,每次重阳节,都与家人一起登高、插茱萸,享受亲情,是这份亲情给了王维无比的自信!)带着这样的自信,我们读这句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少一人”的“少”字怎么也跟王维的“倍思亲”有关呢?(少了谁?谁发现的?在什么情况下发现少了王维呢?)
◆假如你是王维的兄弟等,兄弟们的头上都插上了茱萸,你的手中还剩下一根茱萸,你会怎么想呢会祝愿些什么?(联系重阳节习俗、茱萸的资料: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如果你就是王维。你会对你兄弟们说些什么?
是啊,少了王维,也就多了一份遗憾!重阳佳节,不只是王维在思念亲人,亲人也在思念王维啊!从这个“少”字,我们读出了一份思念,也读出了一份期盼,(幻灯片出示:期盼)他们热切地期盼王维回家团聚啊!兄弟们的这份期盼更增添了王维的思念之情!让我们共同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吧。
齐读这两句。
师:千言万语道不尽双方人心中深深地思念,还是让我们用诗句来表达吧!(读全诗)
(四)、游子表心声(总结)
1、同学们,(出示幻灯片)现在你知道17岁的王维为什么如此思念亲人了吗?
在王维的眼里,思念是兄弟们温了又凉的杯中酒,是父亲怎么望也望不圆的月亮,是母亲手中那一截散了的线头。谁来读读这首诗?读出这深深的思念。
2、哪一句诗最能打动你的心?(第二句)这句诗最能打动哪些人的心?(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离家在外的游子,包括海外的游子。)
3、你的家人有外出打工或求学的吗?你不能与亲人团聚、相见,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有一天你长大了,你外出求学或工作了,你会想念你的亲人和老师吗?(一起读第二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广泛流传,成为游子思念亲人思念故土的名言!游子千里万里的漂泊,心里始终向往着一个亲情的港湾;游子山重水复的奔劳,总是期盼着和家人团聚的时刻!
王维既然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根据创作背景:(1)、路途遥远,回去不易。(2)、诗人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思念如美酒越酿越深,才会写出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会诞生思乡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咱们全体起立,每逢佳节,在你和亲人团聚的时候,不要忘了远在“异乡”的游子。每逢佳节,当你和家人不能团聚的时候,不要忘了在外辛苦奔波的亲人。齐读这首“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诗——(整首诗)
过渡:诗不光可以诵读,还可以吟唱,听有人把这首诗改编成歌曲了(课件播放歌曲)。欣赏完后问:好听吗?那我们的任务是——超市(作业)。
过渡到布置作业。
1、搜集“思念”主题的诗或歌曲。
2、《小学生学习报》、《濮阳日报》开始投稿了:
可以仿写小诗进行投递,也可以发挥你的想象,施展你的才华,改写新版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弟》,把它改成一个小故事,只要写就很容易中奖哦!
身在他乡
王维 思念 兄弟
心在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