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能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2、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志向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四年级上学期处于向高年级过渡时,学生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共鸣。教师要注意课外知识的拓展,情感的激发。
重点:阅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1、能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2、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重点:阅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大家还记得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呢?(相机板书——初到沈阳)哪些自然段写了周恩来初到沈阳的见闻(1~6自然段)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分析了这部分内容,大家回忆一下伯父为什么不让周恩来去外国租借?(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租界吗?关于这段历史你了解多少呢?(指名)
教师出示课件解说:同学们,当时我们的中华大地,军阀混战,封建残余腐朽,帝国主义军队进我中国,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百姓穷困不堪,食不果腹,水深火热。可那些侵略者呢?他们强占我们的土地,奴役我们的人们,侵略我们的物资,建造他们自己的乐园。还冠冕堂皇的称这些地方为——租界。而实际上从未付过我们一毛钱。更有甚者,在他们所谓的租界上居然立上一块“华人与狗不得内的的牌子。
师:同学们,听到这里,你想说什么?文中的伯父是怎么解释这些现象的?(板书:中华不振)
二、品读课文,解决疑难
师:围绕这个中华不振。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说中华不振?)
师:我觉得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阅读课文入手?我们疑惑周恩来更好奇,所以他做了一个什么决定?(到租界看看)哪些自然段写了这部分内容?(7.8自然段) 现在让我们跟周恩来一起走进租界,(板书租界见闻)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7、8段。哪些句子让你读出了 “中华不振”呢?把相关的语句画出来,可以边读边画边批注。
生汇报相机出示 1、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xún)警。
师:能说说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让你感到中华不振了吗?(风和日丽,热闹非凡,耀武扬威)
师:什么是耀武扬威?(联系文章理解一下,或换一换词)
师:作为中国的巡警,在被别人抢占的土地上,听命于外国人,同学们,你们觉得这“耀“的是谁的“武”,“扬”的是谁的“威”。(外国人)正因为有了这样苟且偷生的无耻之徒我们才说——
生:中华不振。
师:那么就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一读这段话。(指名朗读)
师:看看抓住了这些词语,句子中的含义自然可见。这就叫——以词品句(板书)
2、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现在咱们试着用刚才的“以词品句”的方法来品一品这段话。默读这段话,边读边画出你关注的到的重点词,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从这些词你品味到了什么?(衣衫褴褛,得意洋洋,不但不,反而,训斥,谁又敢怎么样?)
师:这写词让你品味到了什么?什么是衣衫褴褛?你能换一个词来描述一下吗?它是指衣服怎样?(家中穷困,妇人的亲人被洋人轧死了,事故中的拉扯)
师:你品读出了什么?(同情,难过)
师:带着你的感情来读读这个词;(女生)
师:大家在来品品“得意洋洋”这个词,你品到了什么?(外国人的霸道,不讲理。)
师: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妇人的可怜以及洋人的霸道吗?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朗读)
师:你们还关注哪些词?通过“不但不…反而…”这组词语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师:“训斥”巡警局本该怎样做? 可现在他却怎样做? 换词体会:“训斥”能改成“批评”吗? 想像:巡警局是怎样训斥的?注意语气和神态。那这些巡警又是怎样对待这位洋人的呢?(指名表演) 听了这几位巡警的训斥,你现在最想说什么?
师:面对这样的情景故事中的围观者都——
生:握紧拳头 师:从这个动作你品出了什么?(生气)
师:可是这是在外国的租界里?谁又能怎么样?(变换句式品味)
师:生气,愤怒却什么都不敢说,什么都不敢做,这就叫——敢怒不敢言。
小结:我们的百姓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伤害却得不到保护,敢怒而不不敢言这是——
生:中华不振啊!
师:我们的巡警不能保护自己的人民,却去做外国人的走狗,这真是——
生:中华不振!
师:同学们,把一个个鲜活的句子细细品读,就能感悟出这文字背后的东西(板书:以句悟篇)
师:那就是中华不振啊!!!谁愿意带着你的感悟来读读这段话,读出你的感情。(指名读)
师:周恩来呢?从租界回来后他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大家用自己学习9到17段寻找答案(指名回答)试着找出描写周恩来的语句,然后用这两种方法来品一品,悟一悟。
根据生回答出示: 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 周恩来站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相机板书 坚定立志)
生说自己的感悟。(体会,沉思,静静的)
指导朗读 (相机对比周恩来与其他孩子说的话。)
师:周恩来到底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我们去寻找答案。(齐读最后一段)
师:现在你知道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了吗?其实答案也在黑板上,你找到了吗?(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师:一个12岁的少年就立下了振兴中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抱负。
三、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师:正因为有了如周恩来一般有宏伟报复的有为少年,我们的祖国才实现了那个时期的崛起,赶走了侵略者,推翻了腐败的旧社会。成立了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是我觉得,不同时期的崛起应该有不同的含义。让我们回到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已经65年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中国梦的讲话。他说,我们的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这里我想再问一问。孩子们,你们想为什么而读书?(指名说)
师:我的一个学生曾说过,国家若不强,我要让他变强。国家若已强,就要让她变得更强!!这是她的读书座右铭,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座右铭。——出示小练笔。 出示:为( )而读书。 (建立自己的读书座右铭)
总结学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