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继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学习了高适的《别董大》之后,在下册第四单元出现了又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这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又称《阳关三叠》、《渭城曲》,是诗人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学习这首诗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学诗六步法,即一问、二读、三说、四想、五吟、六写,在自主读悟的基础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想象出诗歌所描绘的情景,进而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当堂达到会被会写。
1.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吟诵本诗,并做到会写。
2.能在自我读悟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通过本诗的学习激发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主动积累的兴趣和习惯。。
班上的学生面前对古诗的学习有着很高的兴趣,每首古诗都能做到当堂领会、吟诵并默写。学生已经在前期运用六步(一问;二读;三说;四想;五吟;六默)学古诗的基础上掌握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对学习古诗有着较高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仅需对学生在达不到的地方加以指导,适度拓展就可以了,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深入感悟并熟读成诵,当堂书写。
出示PPT画面,古筝曲,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这首送别诗《别董大》吗?放眼望去,那黄云、白日、雁群、雪花所勾勒出的是满目的凄凉,而就在这样的情境下,高适的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不仅给他的朋友董大以力量,也成为朋友间相互激励相互共勉的千古绝句。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首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送别诗,来,跟我一起写诗题,教师板书诗题,请你读。
从诗题你们了解到了什么?
生:我了解到是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师:原来是王维送别一位名叫元二的朋友出使安西呀,谁再读?
师:读到这,你最想知道什么?
预设:
生:我最想知道他们是在哪里送别?是在什么时候?
生:送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说了些什么?
师梳理:我把同学们的最想知道的梳理一下,他们是在什么时候?在哪里送别?送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相互说了些什么?心情如何?想得到答案,先得把诗文读通读顺了。进入第二关读。开始。
(一)出示PPT古诗图文,读准音。
小组检测读。
小组汇报读。评读。
指导关注:朝雨的朝,客舍的舍,更尽的尽,轻尘的尘。
分男女生读。
(二)读出意
字音读准了,诗句读通读顺了,看看刚才的问题,结合预习,你能通过读句子想意思一一找到答案吗?现在一句一句默读,答案藏在哪个词?哪个句子当中呢?做一下批注。开始。
学生圈画做批注。
你知道了什么呢?是从哪知道的?理由是什么?进入第三关说。
1. 什么时候?
春天的早晨。从朝雨、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的时候是春天。
2.在哪?
王维是在春天的早晨送别元二的,我是从渭城知道的。
简介渭城。
3.送别时的情景?
空气很新鲜,环境很美、很舒适。从“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是说渭城的早上刚刚下过一场春雨,春雨把灰尘湿润了,客舍旁的柳树被春雨滋润后显得格外的清新,鲜嫩。
小结:春天的雨,春天的柳树,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如此舒适,如此清新,谁来读?指名读。
在读读说说中我们读懂了王维,读懂了这首诗,现在就让我们我们穿越时空,去做一回王维吧。进入第四关想。
请大家闭上眼睛。张开想象的翅膀。师范读。
你仿佛看到?指名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你在借景抒怀。
你仿佛看到?指名说。
美景与别离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显离别的惆怅与凄凉。你感受到了诗人王维此刻的心境。
放古筝曲《流水行云》
1.景是清新的,人是惆怅的,如若你是王维,该是怎样的神情,怎样的语调,如何吟诵?步入第五关——小组内互相吟诵。
2.指名吟诵。
3.全体起立,将这首送别诗铭记于心。吟诵完毕坐下。
总结拓展:同为送别,诗人不同,所表现的风格也不同。出示PPT显示两首诗。别董大通过荒凉的景象与诗人豪迈的话语形成对比,来激励友人,而王维则通过美好舒适的景象与凄凉的劝酒形成对比,尽显朋友情深。两首诗的最后一句都成为送别的经典名句流传千古。《送元二使安西》后来还被谱上曲,就是我们常说的《渭城曲》,又叫《阳关三叠》。
放洞箫《阳关三叠》
1.顺利闯过五关,现在来到学诗最后一关——写。赶紧看看哪些字容易写错?需要注意?
学生找寻、圈画。
说:渭、浥、柳、尽、酒
2.关上书本,开始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