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读诗、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及诗人表达的情感。
2、学习按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读诗,并尝试运用按照《阳关三叠》的曲调来唱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学习按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读诗,并尝试运用按照《阳关三叠》的曲调来唱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一 、读懂诗题。
1、师:刚才听到的歌曲叫送别。今天,我们学习一首由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送别诗。
2、指名读诗题。(提醒学生:元二是王维的朋友,读时要在元二后停顿了一下。)
3、齐读诗题。
4、师:知道诗题是什么意思吗? (王维送他的好朋友元二去安西。)
师:使是什么意思?(课件:出使)出使就是接受使命出外办理外交事务。 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而流芳百世,我国的外交部有驻美大使、驻法大使等,他们出使国外办理外交事务,促进了中外的友谊。
二、读准字音。
1、师:诗会读了吗?
2、指名几位读。(这首诗中有很多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几个多音字,指导学生读正确)(课件相机出示两种颜色的注音)
3、齐读。
三、读出节奏。
1、师:刚才我们做到了读诗的第一层次。(板书:读准字音)诗与音乐是同源的,它有节奏有韵律,要读好古诗,还要读出节奏 (板书:读出节奏)
2、师:听老师来读。 老师读得怎么样?
3、师:是呀,周老师是按古诗平仄的规律读的。(板书:平仄)普通话里有四种声调,一声、二声、三声和四声。我们把它们分成两类,一声、二声为平声,(板书一、二)用一横来表示,(板书一横)读平声的时候,要把声音延长。
指导学生读“城”。
4、师:平声会读了,那么仄声呢?三声、四声为仄声,(板书三、四 )用一条竖线来表示,(板书一竖)仄声读时要轻短。
指导学生读“朝雨”。
5、师:看,最后一行的 “出”字是一个入声”字,(板书:入)入声也归在仄声里,读时也要短促。
指导学生读:“西出阳关”。
7、师:(课件出示标号平仄的诗)标上平仄,就是这样的一首诗。听老师再来读一读。
8、师:同学们看着平仄标志,自由读一读。
9、指名读。
四、读出味道。
1、师:同学们把诗的节奏已经读出来了。可诗的意境深远,读诗的第三层境界是读出诗的味道。板书:(读出味道)读出味道可不简单,只有理解诗的意思才能把诗的味道读出来。
2、师:怎样理解诗的意思是有学问的,想知道吗?有一种方法是把每个字、词语都理解了,最后串联起来,就能理解诗的意思了。我们先看诗的前两行。(课件出示诗的前两行)
3、师:通过看注释,你还有哪个字、哪个词的意思不理解?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来理解,也可以共同分享一下你理解了什么?
4、师:我考一考大家,“浥”在这是什么意思? (润湿) 是呀,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奔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早晨的雨下得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道路显得洁净、清爽。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去的行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你看,“浥”在这里用得真是恰到好处。
5、“新”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干净、清新 平日沾满灰尘的柳树被一场春雨滋润后,露出它清脆的本色,真的像新的一样,“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 新字用得好哇。
6、师:诗中还有一个柳字特别有韵味,她在古诗里有着丰富的内涵,你们看。(课件出示诗句:)同学们读读这三句诗,看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点?三句诗中都有一个柳字,都表达着一种情感(课件:离别)。是呀,很多的柳在古诗中都表达着离别的情感。《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折柳文化的最初缘由,写出了戍守边疆的战士离开家乡时亲人在杨柳岸送别的动人情景; 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写出了诗人张籍曾数次情不自禁地折下象征送别的柳枝;郑谷这句:“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用暮春时节的垂杨飞絮,反映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7、师:一个柳字,千番别绪。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三句诗。
8、谁再来读这两句诗。(课件出示前两句诗)指名几位学生读。
9、师:虽然是一场离别,但因为有了清新的景色,倒也有一种轻快之感。
学生齐读诗的前两句。
10、师: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就是这样心心相印的好朋友,要分手了,到哪里去了?同学们,(简介路线)渭城在今陕西省渭河以北。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再往西一直走下去,就到了今新疆库车附近,也就是古时的安西,这一去,整整三千多公里,如果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一来一去,就要……再看,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满目的荒草,满眼的凄凉,陪伴他的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朋友即将远行,此刻你就是王维,有什么话想对好朋友说呀?(课件出示:元二呀……)赶快拿起笔写下来吧。提醒学生坐姿端正。
11、师:送走元二几年后,王维就去世了。这一别,竟成了两个好朋友之间的永别。所以,在这分别的时刻,我们该读出怎样的情感?(配乐齐读)
12、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老师走到学生中间指名问:)你品尝到这杯酒的滋味了吗?这是一种什么滋味?(生:伤心、痛苦、难舍难分的滋味)一杯酒够不够?(指名一生:不够。)那就再来一杯。师引读:劝君……(接读: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指名几位学生重复。
13、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喝完这最后一杯,元二也该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送一送他吧。 齐读后两句。
五、唱出情感。
1、师:同学们,王维的这首送别诗极富盛名,被誉为“唐诗压卷之作”,后人把它谱成曲子阳关三叠,广为传唱,想听一听吗?
2、师:第一遍:仔细听老师唱。
3、师:第二遍:同学们可以边跟着音乐和老师一起唱。
六、总结。1分钟
1、师:我们今天学的是送元二使安西,你有没有送过你的朋友、亲人?离别时,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2、同学们,这堂课就要下了,周老师就要和大家分别了,想对周老师说些什么?3、周老师也很珍惜与你们的相处,我们班的孩子也很棒。分手是多么伤感,因为有了你们,周老师不再伤感。我们将来还会遇到更多的知己。(课件出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生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