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搭石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搭石在农村是司空见惯,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不困难,但要领会文中搭石的美以及联结着家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更要让学生透过朴实的文字感受乡村人们走搭石的情景,感受山里的人朴实、善良的人性之美。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
理解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
1、故乡是大真大美,
故乡是大音大象,
故乡的每一块石头,
也像明珠闪亮。
诗中把故乡的石头比作什么?同学们猜猜,什么样的人会把石头比作明珠?他还特地为家乡的石头写了一篇文章——《搭石》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们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回答。(指名回答)
出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1)指导朗读。搭石是随随便便摆的吗?用你的朗读提醒大家。
(2)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出示: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
通过读体会搭石的麻烦、不便等。
(3)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生:脱鞋挽裤
人们收工就必须——
人们赶集就必须——
人们访友就必须——
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让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谈体会)
(4)回读体会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齐读)
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说)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板书:家乡的一道风景)
1、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出示画面,让学生给画面取名,补充填空:( )搭石,提示填本段中的一个动词。(旨在训练孩子的概括能力。)
3、小结过渡:除了这幅图,在你的脑海里还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也按照这样的方法给画面取个名字。
1、一行人“走”石图。
出示: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读通句子,正音。
“行”变红,多音字正音。
“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变红,指名读正确
(2)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方法,体会“走石图”的美。
你们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协调有序)
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呢?(生可字面上理解,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就有一些句子说这词的意思)
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师生合作读,先指一组读,再全班合作读)
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
(3)那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象一下,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样的画面。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两个词,美美地读,读进画里去,让人身临其境。(指名读)
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新的小诗:
(出示:每当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指生读)
(4)补充作者的生活体验,引读。
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
(5)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一道风景
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谦让的美)男生齐读
那么“年轻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生读。
(1)指名读。正音:伏。
(2)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
(3)指导朗读,运用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相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伏”:分析字形,理解字意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请学生上台做动作。
创设情境:你真是年轻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问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为什么?
问另一个学生: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为什么?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因为——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追问:在这美丽的大山里,还有哪些是理所当然的?训练表达:
,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4)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生可能回答:尊敬老人)
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生谈)
师: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生:一道风景
这样美的一道风景,在你的心里留下了怎样温暖的记忆,是不是幻化成一个词?一句话?一首小诗?把这样美好的情愫写来,用文字来定格我们心中的这道风景。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每一块搭石都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贴心、协调、谦让、尊老„„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美丽的风景,清波漾漾,映在水中,也映在了你我的心中。搭石搭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读课题,搭建了温暖的桥梁,再读课题,搭出了作者永不磨灭的回忆,三读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