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师生互动
师:请你跟我这样做
生:我就跟你那样做
新课教学
(一)、直接导入、揭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请大家起读课题并想一想崛起是什么意思?(兴起、振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板书:振兴中华。
2、这个课题是一句名言,知道是谁说的吗?板书周恩来
(二)、初读交流,感知大意。
1、这句话他是在什么地方说的?什么情况下说的?说这话时他多大?想弄清楚这些问题就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的10----17自然段。
2、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的豪言壮语,竟有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抱负和胸怀,真了不起!他的回答让魏校长为之一振,他的回答也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
3、同学们,是什么原因使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呢?能用文中的一个四字词来概括吗?(学生回答,板书:中华不振)
(三)、研读课文,深入不振。
1、中华不振这句话在文中是谁说的?伯父说完后叹了口气。我们也学着他的口气读读这句话。从他的叹气声中,我们仿佛听出了什么?同学们我们来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出示大屏幕)
当时,我们国家正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相继与帝国主义国家了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使得我们国家越来越穷困,越来越落后。贫困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欺负。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强行占有我国的土地,他们想打着租界的幌子,其目的是把我国的土地据为己有,所以才在我们国家的境内出现了外国人的租界地。英国、法国等许多国家在中国都有租界地,并且他们在租界地内开设夜总会,建设跑马场,公园等。却不许中国人出入。
2、而当年的周恩来懂这些吗?能听懂伯父的话吗?(请学生们浏览课文的1----6自然段找出能证明周恩来不懂的句子,画出来。)
出示:“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等
这些地方都能看出年幼的周恩来不懂,也不知道伯父说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来,我们一起读读这些句子,读出他的疑惑理解。
3、一连串的为什么让周恩来弄不懂,好奇心驱使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他又是怎样弄懂的呢?请同学们读读7—8自然段,想想讲了个什么故事,找出能让你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句子。并说说是怎样体会到的?
出示:“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4、许多同学都找到了这段话,就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在这位不幸的妇女身上吧。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段话,想一想,为什么说这位妇女是不幸的?(生自由朗读)
① 她失去了亲人。
她的遭遇让人同情。请你带着同情之心读第一句话。(生读)
这位妇女失去的可能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可能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可能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那都是她至亲至爱的人哪!请再来读。(生读)
② 她的亲人被轧死了,洋人却得意扬扬。
“得意扬扬”是什么意思?那我们通常做了什么事的时候才会“得意扬扬”呢? 他把中国妇女的亲人轧死了,还得意扬扬,当时,他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师:同学们,你们看哪,多么令人气愤啊!此时此刻,你心中对这位洋人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这位妇女的心情——(生说:生气、气愤)所以她在不停地哭诉。带着这种感受再读第一句话。
③ 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此时,你说什么——(生说:中国巡警不帮助中国人,却帮洋人,真是洋人的帮凶。点:一个耀武扬威的巡警!)失去了亲人,中国巡警却不主持公道,这心中的悲愤向谁哭诉呀!谁来读2、3句话?(生读)巡警不帮助她,别的人呢?
④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
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仔细品味围观人们的动作,你又知道了什么?(人们气愤,但无可奈何)让我们再看一看这位不幸的妇女吧!(指生读这段话)
是啊,就是这位衣衫褴褛的妇女啊,她失去了亲人是不幸的,失去亲人不能惩处肇事者是不幸的,失去亲人不能得到中国人的帮助更是不幸的。其实,在当时的中国,又有多少这样的不幸与屈辱啊!
5、补充资料: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把中国的一些地区作为他们的租界地,并且在租界地的大门上写着:“华人和狗不得入内!”
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
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
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
……本是中国土地的租界却成了“洋人的天堂”“中国人的地狱”。
6、读到这些,你又想些什么?(生说)
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华不振)这就是伯父讲到的“中华不振”啊!板书啊少年周恩来终于明白了伯父的话
7、师:当周恩来耳闻目睹了这一切之后,有些事情他始终也忘不了:他忘不了在我们中国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中国妇女一个起码的公道;他忘不了洋人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闯了祸还得意扬扬;他忘不了中国巡警不替自己人申冤,反而依仗着洋人的势力耀武扬威,胡作非为;他更忘不了一群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受欺辱,却什么也做不了!所以,从那以后,同学们经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究竟在沉思什么呢?(生交流)
(四)、感情朗读,感受周恩来的伟大志向
1、师:直到在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有的说——;也有的说——。周恩来是怎样回答的呢?板书。同学们,现在你们是小周恩来,我来扮演魏校长、叙述者,我们共同读这段对话,好吗?(角色朗读)
师: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好哇!为中华之崛起!不志者当效周生啊!
师:当同学们说为明理、挣钱等读书,为满足自己生活需要而读书时,周恩来为了不让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衰落,为了不让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立下的志向是,女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也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啊,男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更是周恩来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正是这个伟大的志向激励着少年周恩来努力奋进、不断进取,为中华的崛起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介绍周恩来 )周恩来(1898~1976) 1898年出生,浙江绍兴人,新中国的第一位总理,在任总理期间,为了能够让我们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日夜操劳、兢兢业业。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1976年去世时,举国悲痛,首都几十万群众挤满长安街两旁送别敬爱的周总理,场面非常感人,联合国也破例降半旗向他致敬。
课堂总结
师: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如今我们虽然早已从过去的不振中走出来了,但我们的科技还不够发达,经济还不够繁荣,不些地区人民生活还不够富裕。为此,我们也要树立一个伟大的理想,想想自己要为什么而读书?在书本题目旁边写下你读书立志的格言吧。
师:同学们,你们是群有着伟大抱负和胸怀的孩子,相信你们能在伟大理想的指引下,沿着伟人的足迹坚持不懈,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最后我把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的几句话送给大家,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结束我们这节课吧!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课堂小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誓言不仅激励着周恩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今天,我们也要思考“为什么而读书”的话题。我把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的几句话送给大家,我相信,它对大家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一定有所帮助。(出示,范读)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同学们,你们是国家的栋梁与希望!让我们为国家的强盛,为国家的繁荣而热爱读书吧!
生齐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结束我们这节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