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古诗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师要让四年级学生从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的诗句中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的确有一定难度。而且,稍不留神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古诗的方法为基点,按步进行,并且为了让学生爱学,教学中要努力通过优美的语言、配乐朗诵、启发想象、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在听听、读读、说说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师:同学们,我知道你们积累了不少的古诗词,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背背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谁来?
生:背诵古诗。
师: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首古诗吗?
生:谈理由。
师:谁再来?
生:背诵并说理由。
......
师:今天我们坐在这儿呢,就要推开这扇古香古色的大门,一起来学习古诗,好吗?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送元二使安西》,请同学们伸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师生板书课题)
师:知道作者是谁吗?
生:王维。(师板书)
师:能说说你了解的王维吗?
生:唐代的诗人。(评价:你的回答告诉了我一个重要的信息,王维是唐代的。学习古诗就要了解作者的朝代。)
生:我知道王维的诗,并背诵。(评价:不仅知其人,还能背其诗,不错。)
......
师:老师也带来了他的资料,一起看看:(大屏出示,师简介)王维,唐代伟大的诗人,山西永济人,他不仅诗写得好,而且擅长绘画,音乐。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九岁就富有才名,二十一岁成为进士。曾一度奉皇帝之命出使边塞,其余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
师:从老师的介绍中你对王维又有了哪些了解?
生:......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王维,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王维诗中的元二,你们对元二有什么了解吗?
生:......
师:了解一个人,我们可以了解他的名,他的姓,还可以了解他和王维的关系,等等。
生:元二,姓“元”,叫“二。”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笑笑)元二,姓元,“二”指兄弟中排行老二。因此称他为元二。他也在朝廷为官,和王维是好朋友。明白了吗?
师:那谁能把题目意思说给大家听听?
生1:王维送元二去安西。
师:( 理解“出使”)“去”:元二是官员,谁会命令他去?那皇帝派大臣去完成任务,这就不是普普通通的去了,谁知道这叫什么?
生:出使。
师:看来,“使”在这里就是——(生齐答:“出使”的意思。”)能不能不去?为什么?
生:不能不去。如果不去就会被砍头,甚至株连九族。
师:谁再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生2: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师:谁来读读课题?
生1:读。
师: 嗯,声音洪亮,节奏准确。
生2:读。
师:这两位同学读得非常正确,我们读题目,尤其是读古诗的题目,就要根据意思来断句,来停顿,我们一起读。)
师:那么,王维是怎样送别元二的?请同学们打开书101页来读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生:自读。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
生1:读。
师:他读对了吗?
生:对了。
师:那谁再来读读?
生2:读。
师:两个同学都读对了,真不简单。知道老师为什么夸他们吗?因为这首诗中有好几个多音字,很容易读错的,你们发现了吗?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出示)
师:“朝”是个多音字,什么情况下读什么音呢?我们来看看它的意思。
生:读意思。
师:那在这首诗中该选哪个音呢?
生:zhāo。
师:为什么?
生:因为“朝”在这里是“早晨”的意思。
师:那“朝雨”就是指——早晨的雨。那我们再来看“舍”,读读它的意思。
生:读。
师:在这首诗中读——shè,因为——它表示“房子“的意思。而“客舍”是指——
生:客人住的房子。
师:也就是——
生:旅店,旅馆。
师:你看,多音字是可以根据意思来确定读音的。那这些词语你会读吗?
生:读。(大屏出示:房舍 依依不舍 左邻右舍 舍不得 宿舍 舍长)
师:了不起,全读对了。“舍”不光是个多音字,还是本课中要求会写的字,你能写好这个字吗?
生:观察大屏上田字格中的“舍”字。
师:谁能说说怎样就能写好这个字?
生:把“人”字头写得舒展些,“口”字要写正。
师:范写并解说:人与一横是屋顶,十字支架方正中,口字根基定要稳,一所房子就建成。看来,这 是个——会意字呀。请你一次写好这个字。
生:书写。
师:个别点评。同学们的字写得不错。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君”字,谁又知道写好这个字的关键是什么?
生:三个横之间的距离要均匀,撇要靠里边写,中间一横最长……
师:那看谁写得最棒,一次写好,能做到吗?
生:书写。
师:点评,总结。
师:写得不错。这首诗中还有多音字吗?
生:更尽。
师:说对了,也读准了,谁又知道“更尽”是什么意思?
生:再饮完。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释。
师:看来,结合注释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师:了解了多音字的读音,相信古诗一定能读正确。一起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把古诗读正确了,那现在我们能不能把意思读明白?请你们自己学习,把不懂的画出来。
生:自学。
师:咱们来交流一下,你们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呢?
生:预设:渭城,阳关,西出......
师:那我们先来看看“渭城”和“阳关”,同学们谁知道?
生:......
师:对,这是两个地名,对于这两个地名你们有更多的了解吗?(大屏出示:课件)
生:......
师:我们看“渭城”,(点击图片)在渭水河畔,因渭水而得名,因此叫渭城。那你们知道渭水吗?
生:(沉默。)
师:渭水是黄河的最大一个支流,流经陕西,在陕西渭水河畔的这个城镇就叫渭城。
师:有谁知道“阳关”吗?
生:(沉默。)
师:“阳关”:汉朝设置的一个关卡,用来抵御外族侵略的,在现在的甘肃省敦煌市西南,而在敦煌市西北也有一个关卡叫玉门关,听过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因为阳关在玉门关的南面,是朝阳的,因此把它称为阳关。
师:那想想,“西出”是怎样走呢?(点击图片),理解“西出”;“劝君”,“君”指谁?(生回答后,教师介绍:“君”,古代对男人的谦称。)
师:词语意思都弄明白了,相信你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谁来说一说第一行诗的意思呢?
生:渭城的早晨下起了蒙蒙小雨,湿润了地上的尘土。
师:第二行的意思,谁来说?
生:客舍旁边的柳树焕然一新。
师:说得不错!第三行,谁来?
生:王维劝元二再饮一杯酒吧。
师:最后一行,谁来?
生:向西走出了阳关,就没有像我这样的老朋友了。
师:真不错。那谁能完整的把整首诗的意思说给大家听?相信你能行,谁来?
生:完整叙述。
师:你能用通顺、流利的语言完整地把诗意叙述下来,了不起!(生叙述)
师:都说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在这两行诗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渭城的早晨下起了雨,客舍旁边的柳树更加青青了。
师:(板书:雨)想想看,这是什么季节的雨?
生:这是春雨。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第二句诗说“柳色新”,我从这个“新”字就知道它是春雨,只有春天的柳树才能说“柳色新。”
师:你能联系下文来理解,真会学习呀!那这春雨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很小、很细、很温柔……
师: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呢?
生:毛毛细雨、绵绵细雨、蒙蒙细雨……
师:同学们,睁大你的眼睛,盯着这细细的雨丝,你看这雨丝像什么?
生1:像泪。
师:泪是有温度的,暖暖的,看来这春雨也是暖暖的。
生2:像针。
师:的确像针一样的细。
生3:像牛毛。
师:是啊!的确太像了。
生4:像线。
师:是呀,滴滴答答,淅淅沥沥。
师:这如烟如雾,像牛毛,像绣花针的细雨,飘飘洒洒,悄然而落。难怪诗人杜甫曾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无声的小雨湿润了路边的尘土,你看诗中这个“浥”字用得多准确呀!谁来说说这个“浥”字用得怎么好?
生 :这个“浥”字就告诉了我们这场雨很小。
师:这毛毛小雨,不仅湿润了路边的尘土,也滋润着(板书:柳)棵棵垂柳,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柳树?
生:柳树绿绿的……
师:这个“新”字怎么理解?
生:跟新的一样;特别新鲜。
师:这翠绿欲滴的柳树,绿得发光,绿得迷人,充满了勃勃生机。正如大诗人贺知章所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同学们,清晨起来,面对这绵绵细雨,面对这青青柳色,你们有怎样的感觉?怎样的心情?
生1:很舒服。
生2:我感到神清气爽。
生3:这里的空气特别新鲜。
师:能不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谁来?
生1:读。
师:我仿佛看到了这温柔的细雨。
生2:读。
师:你让我感受到了新新柳色。
师:同学们,用我们的语言和声音把这清新的景物,美丽的景色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位老师。
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同学们,那我们能不能读好后两句呢?谁想读给大家听?
生:读。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不好,没读出感情。
师:(追问)没读出什么感情?
生:没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师:怎样就能读出这种不舍的感情?你也来读读。
师:同学们,为什么朋友间的这种离别会如此的难舍难分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元二出使的地方吧。
师:(点击“唐朝疆域图”并解说)这是唐朝疆域图,(激光笔指向渭城)这就是渭城,为送元二,王维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阳关,是通往安西的必经之路。而安西,则在现在的新疆库车县附近。从渭城到安西,总共3000多公里的路程,横跨了大半个中国,即使用上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马,骑马去都得足足半年多的时间。而这阳关,这安西又是怎样的地方呢?
师:(出示图片,师配乐解说)这就是阳关的遗址,除了荒漠还是荒漠,数百里荒无人烟,大风一起,飞沙走石,这就是元二一路要西行的阳关之路,有一位诗人曾这样写道这段路程:
生:自读: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路途遥远,可怕,环境恶劣等等。
师:在这样的环境中,元二会遇到怎样的困难?
生:渴、饿、累;磨破脚;孤独、害怕;沙尘暴等。
师:同学们,看看元二的行程,我们将心比心,把你们的心,你们的情带到古诗中,读一读?
生:齐读。
师:从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到了许多的不舍,几分的凄凉。
师:路程是这样的坎坷与艰辛,元二为什么还要去呢?
生:这是皇帝的命令,不得不去。
师:其实,还有别的原因呢,读了这段资料你就会明摆白的。
生:沉默。
师:(大屏出示资料,请生读读。)
生:(读资料)唐朝虽然国势强盛,但边疆常有外来民族的入侵,安西常年处于战争状态,因此,朝廷经常会派有识之士出使安西,平定叛乱,保家卫国。在唐朝人的心目中,这种出使是令人非常羡慕的!
师:元二为什么还要去呢?
生:保家卫国。
师:一想到将要报效朝廷,报效国家,这些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此时,你的内心一定对元二充满了——
生:敬佩之情。
师:此时,你又会怎样读这两行诗?
生:齐读。
师:是呀,元二要保卫国家了,可是作为好友的王维怎能舍得他这位老朋友啊,假如,你就是王维,此时,你最想对元二说什么?
生1:元二,真舍不得你走,不过你要保家卫国,你可真了不起!
生2:元二,祝你早日平定叛乱,等着你回来。
生3:元二,你能为了一方百姓的安宁而出使安西,佩服!
师:一句句牵挂的语言,一份份深情的祝福,都化作了一杯又一杯的离别酒,同学们,品出来了吗,这酒中除了辛辣味,似乎还有别的什么味道?
生:关心,不舍,留恋,祝福……
师:这(板书:酒)酒中点点滴滴都是情啊。
师:同学们,现在也让我们静静地凝视这送别的画面吧,渭城的风景如此之美,课为什么作者偏偏选取了这雨,这柳,这酒来写呢?
生:沉默。
师:(介绍柳)在我国古代,有折柳送行的习俗,中国的古人,每逢写柳的时候,就是要表达心中的那份依依不舍。你看,诗人就是借助这蒙蒙细雨,青青杨柳,浓浓杯酒来表达他的依依不舍,这种写法就叫——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在以后的学习中大家经常会遇到这种写法。
师:带着这份依依不舍,我们也来送元二一程吧。(配乐朗读)
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让我们再送元二最后一程吧!(配乐朗读,但没有古诗了,其实学生是在背诵这首诗。)
师:细雨如丝柳色青,离别情深意更浓。根据这首诗,人们把它谱成了曲《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让我们用心来听一听吧!
生:静静地听,感受着诗歌的文化。
师:一杯酒,一句话,一首诗,一生情。因为朋友间的一次次深情送别,才有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送别诗,课后请同学们收集更多的送别诗,去感悟朋友之间的那份深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