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颐和园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本文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1、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小学生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感兴趣的事物就会想方设法研究它、解决它。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充分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放松他们,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主动来参与阅读,并在阅读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运用信息技术的资源进行设计:
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开路先锋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到课堂,为课堂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营造较好的外部环境。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的进行整合,特别适合于新课改的要求。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便把网上的一些资源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就会把学生引进多姿多彩的世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愉快,也为传统课堂教学增添了勃勃生机。
3、依据课改的新理念进行设计:
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它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而且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会学习,不断成熟,不断进步,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是让学生去“自我学习”、“自己主动的去学习”,在读中去感悟,在读、看、思、议中体会颐和园的美丽风光,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了都会得到发展。
知识与技能:
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1、情境再现法: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以读促读法:
在教学中,实行多项互动,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3、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文本,做颐和园中的一名小导游,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进行解说、介绍,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
ppt课件.
1、师:有这样一个公园,那里的景色优美如画,建筑巧夺天工,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它就是北京的颐和园。认真看老师写颐字,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里面是个口字,这笔要封住。谁来读一下课题。
(设计意图:用几句简单地介绍激起了同学们对颐和园的好奇,大家迫不及待的想去探究,对“颐”字的指导也很到位。)
1、师:作者重点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呢?带着这个问题,老师想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回答: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师:这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安排他的游览顺序的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划出直接写作者游览顺序的语句,看谁划得又快又准。
3、指名回答,出示这就是作者的游览顺序,
师:课文就是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展开描写的,这类文章我们称之为游记。把这几句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课文又是围绕着哪句话展开描写的呢?出示“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这句话就是课文的中心句。如果把这句话再读成一个词,是哪个词?我们把它称作这篇课文的中心词。一篇长长的文章,我们可以把它读成一句话、一个词,这就叫长文短读,这是一种好的阅读方法。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文字里细细欣赏和体会颐和园的美丽吧!
(设计意图:搞清楚课文的写作顺序,找到课文的中心句,让学生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学习长廊
1、师:请看大屏幕,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这段文字,边读边想,这段话写的是颐和园的哪处景点?你从哪些语句能够感受到这个景点的美?
1、体会长廊的长
抓“一眼望不到头”,体会长廊之长
层次一:读出长
说说你的体会?一般可以说什么一眼望不到头?这个头应该是什么意思?一眼望过去都望不到尽头,看来这长廊可真够长啊。(读出长)
层次二:读出美
请看,红绿相间的色彩,再加上蜿蜒曲折的形态,怎么不让人觉得赏心悦目呢!(读出美)
层次三:读懂写法
长廊到底是多长呢?(指名读)从这两个数字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楚明白地感受到长廊真的是很长,我们把这种描写方法称为列数字。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有效的指导朗读。)
2、感受画美
层次一:读出画多画美
读的好:从你的朗读中,我可以感受到,长廊里的画真多真美呀,五彩斑斓,内容丰富。谁能像他那样读。
读不好:你想,五彩的颜色,花鸟虫鱼山水人物,几千幅画居然没有那两幅是相同,可见这画怎么样?(多,美)谁来读?
层次二:读出自豪之情
想亲眼目睹这些美丽的画儿吗?知道是谁把这些画儿画上去的吗?这些画匠们该是多么聪慧多么心灵手巧啊。谁再来读一下这句话。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长廊横槛上的画,让学生更直接的感受到这些画儿的美,体会到古代画匠的聪慧和心灵手巧。)
3、感受自豪
你们知道吗,长廊有一个世界之最的称号,它是世界上最长的走廊,被载入世界吉尼斯大全,多了不起啊!
4、小结
师:这一段从长廊的外形,长廊上的画,长廊两边的花等多个方面对长廊进行描写,突出了长廊的美丽多姿。我们则通过抓住景物每个方面特点的方法,感受到了这种美。
师:颐和园的美景可不只是长廊这一枝独秀,剩下的部分,老师想请你们用抓景物特点的方法自己去体会。一起读一下自学方法:现在,请你们拿起一支笔,认真默读课文的剩下部分,划出你认为还能体现出颐和园很美的地方,自己细细品味吧。
(设计意图:学完长廊,还要总结梳理一下该段的学习方法,以便能更好的学习下面的段落。)
2、学习佛香阁
师:我很想和同学们一起读这里,我来引读,你们读最能体现出佛香阁和排云殿特点的部分,好吗?
(设计意图:给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学会抓关键词,能力自然就在共同探讨中获得提升。)
3、学习昆明湖
(1)、体会昆明湖的静和绿
师:当你读到这句话,你眼前仿佛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听到你说的,老师不由得想起刘禹锡的《望洞庭湖》中有一句:潭面无风镜未磨,还有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春来江水绿如蓝”,多美啊?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这段中设计了一段边读边想象的环节,有效的把本文和学过的内容相结合,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新知。)
(2)、体会写法
师:假如老师把这句话改成你们觉得好吗?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昆明湖之静之绿,读来如身临其境。
(3)、体会滑字
师:有没有什么词能让你感受到昆明湖的静美?换成划字可以吗?为什么?指导朗读。
(4)、体会写法
师:船行水上,水静无痕,这简简单单的一个滑字,从侧面衬托出昆明湖的静美,可谓以动衬静。作者用词多么精妙传神啊。
师:昆明湖最美的地方除了水,还有什么,我请一个导游来介绍一下。拓展,写日记。发挥想象。巧用比喻哦。
(设计意图:把两个句子都进行了替换练习,通过对比,让学生们理解作者用词的精妙。)
4、指导写法
颐和园的景色这么美,难怪作者要说。课文中还有一句话和这句话的意思一样,是哪句话,谁来读?这两句话的位置一个在开头,一个在结尾,意思都一样,我们称之为首位呼应。
(设计意图: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指导写作还是很重要的,因此,本环节特意安排了这个指导。)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颐和园这篇课文,你了解了颐和园吗?颐和园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我们再走近它一点,再了解它一点吧!
出示颐和园补充资料。
师:看了这个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同学们说得太好了,颐和园确实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就让我们一起满含深情的喊出它的名字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补充教学资料,让学生更深程度地了解颐和园,激起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本单元的这组课文是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组编的,颐和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教学后,有以下几点感受:
1、在教学的过程中创建了和谐的对话场境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不仅展示了多幅颐和园的照片,让学生对颐和园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我多次鼓励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把想象和现实看到的相结合,把学生带入情境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视美、爱美的情感,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达到了和谐对话。
2、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则更多的成了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整个教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始终是平等对话的过程。
3、培养学生发现学习方法来自学课文的能力
语文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一篇篇课文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其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我们经常所说的授之以渔。在进行这篇课文备课的时候,我预先有一个设想,教学时先扶着学生走一程,即由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的长和美,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而在学习万寿山这部分时,我再放一放手,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这样,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最后在学习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时,让学生自学,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又开始的扶着走,到后来的学生之间学着走,到最后的学生个体独立走,充分体现了教学重在授人以渔,我觉得这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时,所应该着重体现的。
4、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览性的课文,不仅文章内容美,而且在写法上也很有特点。教学之前,我就设想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记忆课文的内容,练习表达。于是,讲课时,我根据本文的特点及学生喜欢旅游的特点,学习设计了让学生当小导游这一情境。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使全部学生融入到导游这个角色中,没有真正走到文本中去。
执教这篇课文后,还有两大遗憾:一是由于时间关系,读得还不够,其实有些同学读得很好,也想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但是没有得到展示,其实可以让他们在小组里多展示。再就是在课文中我多次进行了习作方面的指导,但是在课堂里的小练笔却没有进行,很可惜。另外,也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