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正确认读古诗中的四个生字“鹤、孟、浩、陵”。
2.以“吟之、和之”等方式朗读诗歌,品诗味。
3.想象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色和情景画面,悟诗韵。
4.以诗引诗,以诗解诗,在拓展中解诗情。
四年级的学生,能借助注释大致了解诗句,并且具有一定的古诗诵读的能力。本首诗,诗意较为浅显,然而,诗中隐藏着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诗人的情感就在这些图画中自然流露。本课时,通过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读懂诗意,更要展开想象,想象诗中的画面,从而理解诗蕴。
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画”,体会意境“美”,感悟朋友“情”。
1.谈话导入说离别。孩子们,“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从古到今,离别都是最让人感慨万端的一件事。如果你的朋友要与你分别,你会做些什么?
2.吟咏诗句识离别。送别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古代,由于道路崎岖,交通不便,一朝分别,就不知何日再相逢,因此,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对王昌龄来说,离别是一场雨——(引读)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对于高适来说,离别是一场雪——(引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对白居易来说,离别是一轮月——(引读)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对于王维来说,离别是一杯酒——(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小结揭题:在诗人李白的眼中,送别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走进李白的送别古诗,去见证送别诗中的朋友深情。
1.齐读课题,认识生字,理解诗题
(1)齐读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识字。诗的题目中有几个生字,经过预习,你能准确地读一读吗?(读)
(3)识词。我们再来读读题目中带有生字的词语——黄鹤楼、孟浩然、广陵。
(4)解题。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师:“之”就是“去,到”,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那黄鹤楼在哪里?广陵呢?
生2: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汉;“广陵”就是古代的扬州。
师:(CAI出示示意图)是的,这就是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汉,是一座名楼,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广陵”就是古代的扬州。在黄鹤楼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就到了广陵。
2.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韵味。
(1)现在,你是不是特别想读读这首古诗?那就放声读几遍吧,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
(2)谁来读一读?(生读)读得很准,字正腔圆。谁能比他读得更好?(生读)是不是比第一个读得好,好在哪里?(生1:他读得很美。生2:他……)的确读得好!(竖拇指)他读出了诗歌的节奏感。
(3)同学们,诗歌给我们呈现的不仅是文字美,还有节奏美、韵律美!这首七言绝句可以按前四后三的节奏来朗读。(CAI画出节奏)读读吧!
(4)为了帮助读出古诗的韵味,我们还可以这样读——
拍着节奏“读”诗——(用手轻轻拍打桌面打着节奏配合朗读)
摇头晃脑“吟”诗——(想象自己就是诗人,摇头晃脑,深情吟诵)
意蕴悠长“和”诗——(复读后三个字“和”诗,“故人西辞黄鹤楼——黄鹤楼”)
评:孩子们读出了古诗的韵律美,但更美的是诗里总藏着一幅幅画。
3.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这样读着,吟着,和着,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请抓住诗中的关键字,说一说。
师:孩子,你从哪个词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
生1:从“故人西辞黄鹤楼”,我看到李白正和孟浩然在黄鹤楼前话别。
生2:从“烟花三月”,我看到一幅百花争艳、百鸟争鸣的春景图。
生3:从“孤帆远影”中,我看到孟浩然乘坐的小船越来越远,越来越小。
生4:从“唯见长江”中,我看到孟浩然的船消失不见了,只看到滚滚长江水流向天际。
生5:读着全诗,我仿佛看到孟浩然的船虽然看不见了,但李白仍眺望着船消失的方向。
烟花三月──赏一幅风景,伤一场离别
1.过渡:在这一幅幅画里,烟花三月的美景令人陶醉。
2.赏“烟花三月”之美
(1)孩子,这是怎样的烟花三月?
生1:这是百花盛开的三月。
生2:这是美不胜收的三月。
生3:这是繁花似锦的三月。
(2)师: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生1:江南的三月,杨柳依依,鲜花盛开,美不胜收。
生2:三月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到处都是美丽的景色。
生3:三月的江南,柳絮飘飞,莺歌燕舞,犹如仙境。
生4:走在小路上,满目是盛开的鲜花,阵阵花香扑鼻而来。
(3)师:是的,阳春三月,杨柳花开,风一吹,远远看去,白蒙蒙的一片,如烟如雾,因而古人形容“柳絮如烟”。这样美丽的三月,古代诗人曾这样描绘:
苏轼说——引读“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高鼎说——引读“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杜牧说——引读“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白居易——引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4)小结:这就是烟花三月,这就是风景如画!
3.伤“下扬州”之愁
(1)对好友的不舍。师:如此美丽的烟花三月,本是携朋友一起外出赏春、吟诗作画的季节,然而,好朋友却要远下扬州,从诗句中,你品出了什么?(依依不舍)带着依依不舍之情读读吧。你还品出了什么?(有伤心难过)把你的感受送进诗句中,读一读。
(2)对扬州的向往。仅仅只有伤心难过、依依不舍吗?那可是风景如画的江南啊!你想去吗?(问三生)李白也想。李白被后人誉为“诗仙”,他“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足迹几乎走遍了整个中国。面对着好友要去的江南,他心中充满了向往。让我们带着向往之情,读读诗句吧。
(3)对好友的祝福。写离别的诗句,常常都表达出一种极重的忧伤之情,如“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又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可是,这首诗,诗人却浓墨重彩“烟花三月”,这是为什么?
生:诗人描述烟花三月的美丽,仿佛预示着孟浩然在扬州一定会前程似锦,诗句里饱含着对朋友美好的祝愿。让我们一起为孟浩然祝福吧!
孤帆远影──品一个“孤”字,解一腔愁绪
1.过渡:在这幅幅画里,远望长江的画面最为动人。
2.品“孤帆远影”之情
(1)设疑解疑。孩子们,黄鹤楼号称天下第一名楼,加上此时正值烟花三月,长江上应当是船只如云,千帆竞渡。可李白却说“孤帆远影”,他是不是写错了?
生1:没写错。这里的孤帆远影并不是江上只有一条船,而是李白只关注着孟浩然的船。
师:这可真是“过尽千帆眼不见,我的心中只有你”啊。
生2:这里的“孤”里还含有孤独、孤单的意思,朋友走了,李白心里很孤独。
师:是的,朋友离开了,却把无尽的孤独和思念留给了李白。
(2)引读述情。孩子们,此时此刻,纵使江上千帆竞秀,百舸争流,可李白的心里只有自己的好友孟浩然,眼里也只有载着友人的船只,所以他才会写道——(引读后两句)
随着船的远行,船头上的人影渐渐模糊,李白只看到这一幅画面——(引读后两句)
船愈行愈远,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李白心中仍激荡着这句诗——(引读后两句)
船尽影消唯见长江东流,可李白仍然站在江边,久久地凝望着船远去的方向——(引读)
(3)好一个“孤帆远影”,它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生齐读全句。)
3.悟“尽”又“不尽”之妙。一切真的都消失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从“唯见长江天际流”中知道的。长江水永远不会消失,预示着友情在延续。
碧空长江──赏一个“流”字,留一份前缘
1.“一诗一画一故事”,看一幅画,读一首诗,都是在听背后的故事。
(1)讲述故事。据说,孟浩然比李白年长12岁,当时他的盛名已名满天下,李白非常仰慕他。有一天,李白听说孟浩然隐居在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两人一见如故,孟浩然也非常欣赏李白的才华,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孟浩然要到扬州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于是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CAI出示吟唱歌曲)
(2)引读诗句。如果你是李白,你会怎么读自己的诗?
男生:高亢朗读(这是豪情地相送)
女生:轻声朗读(这是温柔地相送)
(3)这长江水流尽了吗?怎样读出源远流长的感觉?用我们开课学到的方法来和一和。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师)碧空尽,碧——空——尽——
生:唯见长江天际流——(师)天际流,天际流,天——际——流——
师:孩子们,在李白的眼中,送别就如这滚滚长江水,虽然朋友分别,然而友情长存。
2.聚也依依,散也依依,李白和孟浩然离别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就一直萦绕在李白的心中,一年后,他遥想当时送别的情形,写下了一首《江下行》。
生: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师:朋友离开了,自己的心也随着江水送朋友而去,这是何等深情啊!
3.孩子们,你们知道,李白和孟浩然这一别是多久吗?李白和孟浩然这一别就是整整十年!十年哪,年年牵挂,岁岁思念。十年再见时,李白百感交集,挥笔写下了一首诗,《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4.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穿越千年的岁月,一直为后人传诵。当代诗人陈小奇就为此写过一首歌,歌名叫《烟花三月》。我们一起走进歌曲,去聆听诗人心声吧。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
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
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名楼,雅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吟诵,读出这对好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全班配乐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