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颐和园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技能目标
①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②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1.四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抓重点词句而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在第一单元的“自然景观”的教学中,学会了边读边展开想象的方法,能够把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具备了对资料进行搜集的能力,但对搜集到的资料整理能力还有待培养
4.在写游记类的文章,能够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描写,但是在具体观察某一具体景物的方法上层次性还不够,对于这一方法的指导还应加强。
教学重点
⑴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中景物的特点。
⑵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1.品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和课文的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2.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品味重点句子,感受颐和园的美。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都为我们描述了颐和园的哪些景色?
预设:(板书) 长 廊
万寿山
昆明湖
二、重点品析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来一同欣赏颐和园,看看作者是如何抓住颐和园景物的特点来为我们展示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出示学习提示:
再次默读课文,二次批画,体会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有怎样的特点?画出重点词句,并写感受。小组之间合作讨论,汇报学习成果。
小组汇报:
(一)学习“长廊”的特点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旗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预设:
绿漆的柱子,红旗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师:长廊有什么样的特点?
预设:“长”
板书:长
师:抓住了“七百多米长”和“273”间。能感受到长廊非常的“长”。“七百多米”大概是多长呢?(我们的教室大概有7米,相当于100间教室的长度。)此处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预设:列数字。
师:运用数字可以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具体、更清楚。这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以后大家在写作时也可以运用这样的说明方法。
师:这么长的长廊,给你什么样的视觉感受?
预设:“一眼望不到头。”
出示PPT: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廊
师:谁来读一读,把长廊的长给大家读出来。
师:通过你们的朗读,仿佛长廊真的来到了我们的眼前。那长廊除了“长”,还有什么样的特点?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预设:“五彩的画”—说明画的颜色多、漂亮。
“人物、花草、风景”—感受到画的内容非常丰富。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抓住两个数字“几千幅”和“两幅”如此比较让我们感受到了画多,除了画多,还有什么感受?(没有…相同…)说明画不仅多,而且内容丰富。
师:现在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出示:PPT 理解什么是横槛、长廊的图片。
(①其实,不止横槛上有,枋梁上,亭子内部都是,这样大大小小,加起来达到了14000多幅呢。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看到什么美景就让画师画下来,都画在这上了。你说长廊美不美呢?
②想不想去看看长廊呢?播放画面(四大名著、民族英雄、美好生活的向往、民族英雄……)
师:这些都是我国的古典名著啊,民族英雄,神话传说,花草鱼虫......还想再看吗?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老师怎么能放得完呢?
③说话训练:如果我们真的走进这样的长廊,你觉得就像走进
屏示PPT:“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生1说:仙境。这里面真的有传说、神话、历史故事呢)(生2:走进画的世界。一幅幅有趣的美丽的画卷。这幅画卷里有那么多的历史故事、行在这些故事当中,就像走在知识的海洋)
师:走在这样的长廊里,我们触摸到的是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啊。那这凝聚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长廊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板书:长廊内部的“艺术美”
师: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深刻体会长廊带给我们的美的感受。
过渡:长廊不仅长而且廊内有着艺术美,谁还能找到长廊还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长廊两旁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预设:
板书:长廊外部的风景美
师:我们通过学习感受到了长廊的特点,那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描写长廊这一部分的句子。
出示:
绿漆的柱子,红旗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长廊两旁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师:细心的你能够发现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描写长廊的吗?
预设:先整体看长廊,再从内部看,最后看外部。
师:游颐和园要有顺序,介绍具体的景物原来也是非常讲究顺序的。作者就是这样三看长廊,连句成段,用列数字,作比较把长廊的长和美展现在我们面前!
(二)学习万寿山的特点
过渡:颐和园里游完美丽的长廊,我们就来到了万寿山,
出示PPT:作者在游览万寿山的时候,分别是站在万寿山的哪些方位进行观察的,又观察到了哪些景物呢?这些景物又有怎样的特点呢?哪个小组来和我们交流。
预设:① 抬头一看 向下望 正前面 向东远眺
② 佛香阁 琉璃瓦屋顶 昆明湖 城 楼
排云殿 宫墙 白 塔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师:佛香阁有什么样的特点?
预设:“耸立”说明佛香阁的高大。
师:排云殿有什么样的特点?
预设:“闪闪发光”、“金碧辉煌”感受到排云殿的雄伟气势。
师:读一读,把佛香阁和排云殿的气势读出来。
师:作者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看到万寿山上怎样的景象呢?
出示PPT: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师:读一读表示颜色的词语,体会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特色及古色古香的美。
师:再来读一读,独处我国皇家园林独有的古香古色的美。
(三)学习昆明湖的特点
师:作者登上万寿山,看到了美丽的昆明湖,那昆明湖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出示PPT: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师:昆明湖有怎样的特点?
预设:“静”、“绿”
板书:静 绿
对比句子:
A:昆明湖是那么静,是那么绿。
B: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师:从哪里看出昆明湖的“静”?
预设:“滑”
师:对比“滑”“划”。
预设:滑: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就像在冰上滑过,像在镜子上滑过,更说明水面的“静”就像镜子一样。
师:就让我们带着对昆明湖的喜爱之情再来读一读这段课文。
师: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你能变身颐和园里的小导游为我们介绍这些景物吗,并说说你推荐的理由。
出示PPT:
我想带大家到( ),因为这里( )。
师小结:在作者的描述下,我们跟随他的脚步游览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等很多颐和园美丽的景色。(边说边出示PPT),这真不愧如作者所说(出示PPT:北京的颐和园真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作者是如何向我们介绍的呢?
出示学习提示:
作者游览颐和园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
出示句子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在文章中,作者介绍游览顺序时,很注意用词和语句的连接,让我们来读一读,你能找出表示作者游览动作的词语吗?
师:作者运用这些词语把颐和园的魅力景色有序的连接在一起,这样的表达方式就是:移步换景。
师总结:
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像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等等美丽的景色。
正像作者所说的那样: 出示PPT
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它的美丽的说也说不尽, 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过渡:颐和园这座昔日的皇家园林已经被记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人人可以去游赏的大公园,它的美丽说不尽,说不尽的又岂止是颐和园呢,下面就让我们打开拓展阅读的文章—《张家界》,再来一起品味张家界带给我们的魅力享受吧。
作业:
1.搜集我国“世界遗产”资料,可以是图片、诗词、故事、传说……
2.阅读《同步阅读》中第五单元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章。
板书: 廊内 艺术美
长 廊 长 美
廊外 风景美
佛香阁
颐和园 万寿山 高大 恢弘 移步
排云殿 换景
昆明湖 静 绿 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