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颐和园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3、学习过渡句的用法。
1、四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抓重点词句而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在第一单元的“自然景观”的教学中,学会了边读边展开想象的方法,能够把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学生对于游记这种问题第一次接触,写作手法接触较少,应加以指导。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1、北京有一座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那就是—(读课题:颐和园)
(指课题)“颐和园”三个字中最难写的是哪个?(红笔描出小“口”)书空。那你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吗?“颐”是保养、休养身体健康。颐和园是皇家园林,过去是保养皇亲国戚的身体健康的。当然,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每一个人休闲的好场所。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能说一说颐和园给你什么印象吗?(美、大)
作者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哪些景物?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一)学习“长廊”
1、大家进了大门,绕过大殿,我们来到颐和园的第一站(长廊 板书)。出示第一句,第一句话中很平常的字眼,但却很关键(有名)。真厉害,一下子捕捉到关键,这是会学习的表现。
2、长廊十分有名。颐和园的长廊被联合国文化组织评为世界“长廊之最”,还申报了吉尼斯世界记录,猜猜看,长廊被称为“世界上最_______的廊。”(课件出示)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书中找依据。
3、“最长的廊”: (板书:长)
(1)出示:“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 273 间。”
(2)700多米长,分成273间,700多米大约绕操场三、四圈,273间是学校里所有房间的三倍还多,就这样一字排开啊,这么长堪称“世界之最”啊,怎么读才能读出长廊的长?再读读(二次读,指导朗读:重音强调,拖长音强调。)
(3)又是700多米,又是200多间,作者用了什么方法让你感觉到长廊很长?(列数字 板书)
4、“画儿最多的长廊”。(板书 画多)
出示:“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这句话中最让你震撼的是什么?(几千幅,还是用数字)这句话也就是说,几千幅画--(都不一样),每一幅画--(都不一样)。
有没有同学去过颐和园的长廊?你看到都有什么样的画?
(课件:各色各样、五彩缤纷、美仑美奂的画,你们知道有多少幅吗?老师查过资料,横槛上的画竟有一万两千多幅呢!把你的感叹读出来(二次读)。
5、小结:同学们通过读书,猜得有根有据。长廊呀,被称作“世界上最长的画廊”
(二)学习万寿山上的“佛香阁”
1、现在我们走完了------(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啊!同学们,快告诉我,你们看见了什么?(请1名同学读)佛香阁什么样?(板书 佛香阁)
2、那老师把你们说的写了下来,我们和书中的句子做一下比较。
对比读:
一生读: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型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教师读:一座八角宝塔形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3、这两句不是都在讲“佛香阁”吗?读起来感觉有什么不同?
(有惊喜的感觉 印象深刻)
4、那你再细细地比较一下哪里变了就让你有这样的感觉?
5、小结:你看, 同样的句子有时候只要变换一下顺序,倒着读,就会让人有意外之感。那么谁再来读一读?
6、你为什么这样读高耸、闪闪发光这个词?(突出它很高、美 板书)
过渡:是啊,佛香阁犹如一座天宫,在颐和园中占着最重要的位置,再次让我们感叹。引读。
(三)学习“昆明湖”
1、同学们,让我们继续前进吧!我们终于登上了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又望见了怎样美丽的景色呢?
2、(教师配乐朗读)
3、印象最深的,最美的要数------昆明湖了。
4、那么谁愿意读(打出课件: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上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5、出示图:看。这是一面什么样的镜子?(明亮、闪闪发光、照得见影子、仿佛巨大画卷)的镜子,只有非常平静的湖面才能称之为“镜子”
这昆明湖还像——(请1--2人读)
难怪游船、画舫在这么静、这么绿的湖面上要慢慢地滑过。(板书:静、绿)
6、看到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不是“划”字)
老师这里有两幅图,你来看看,谁知道为什么要用“滑”字吗?
划:从物体表面上擦过,有波纹。滑:在光溜的物体表面溜动。用了这个字让你感觉湖面的静。
那么游船、画舫在划过湖面时到底有没有留下痕迹呢?
对、就这样若隐若现,就这样若有若无,似乎连游船、画舫都不忍心打破这宁静而美丽的湖面啊! 谁再来读一读(1人读)
7、这么美的句子想不想背下来,自己背一背。
师生合作读,背。(配乐)
8、小结:如果说佛香阁仿佛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天宫,那么昆明湖就是让人陶醉的天(湖)。
9、同学们,陶醉过后也让我们思考一下作者是用什么办法把昆明湖的特点写出来的?(比喻,板书)
(四)交流学习“十七孔桥”的部分(第5自然段)。
1、在万寿山上看昆明湖真是一种享受,从万寿山上下来,在昆明湖畔你看到了哪些景物?请你读一读第5自然段。
2、作者重点描写了哪一处?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这个句子的形式我们在前面好像见过,是哪一句呢?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3、读读这两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写出了画多、狮子多,不容易、辛苦,这两个句子用同样的句式表达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个景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作者用了几句话就把这些景区连起来了,请你快从文中找一找这几句话,画上曲线。
2、请学生读一读。(课件)
一起读一读,边读边观察这几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作用?那这样的句子就是过渡句。
3、同学们让我们跟随作者写的再去颐和园游览一番吧。看,这些过渡句正好记录了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 游览顺序)这也是这篇游记的写作顺序,那么像这样让我们跟随着作者脚步的转移而变换景色的写作方法就叫移步换景。
4、教师引读,出示:第六段
5、那么下面老师就带你再去游赏两个景点。那就是:廊如亭和铜牛
6、把这两句直接放到课文中去行不行?
7、现在就请在这两段话的段首加上过渡句。让这两段话成为课文的第六、七自然段。
8、指名读一读。
结语:这节课,我们不仅饱览了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美景,还学会了运用不同描写方法抓住特点写景以及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也希望同学们用我们手中的笔把我们祖国美丽的风景名胜介绍给更多的人,让他们爱上祖国的美景,更爱我们的祖国!
学习《颐和园》的写法,写一次游览天坛公园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