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颐和园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有序地记下了游览的过程。课文先后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和湖上的小岛、十七孔桥等景物,这些景物各有特点,其中有的详写,有的略写。颐和园的景美,课文的语言也很美。
1.学习“移步换景”的游记写法。
2.学习几种描写方法,体会景物的不同特点。
3.学习课文首尾呼应的写法。
抓关键词句,学习描写方法,体会长廊、佛香阁和昆明湖的不同特点。
1.教师导语: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徜徉颐和园,享受它的美。
2.齐读课题。
1.找游踪:这是一篇游记,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句子。
2.交流反馈。
(1)学生说自己找到的句子,教师逐句出示。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2)读了这些句子,我们仿佛跟随作者脚步游览了整个颐和园,这种写法就叫“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
3.跟着作者的脚步,我们看到了哪些景物?
(板书:长廊、佛香阁、昆明湖)
4.齐读这几句话,整体“游览”颐和园。
过渡:课文主要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它们的特点是什么?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写的?
(一)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找文中描写这基础景物的语句。如果内容多,建议用括号。教师巡视,关注学生阅读。
(二)交流品析。
▲长廊:数字准确,体现“长”。
1.指名朗读写长廊的语句,思考:长廊有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2.学生交流。
(1)从“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点出数字,联系:学校跑道一圈200米,相比之下感受长廊之长。(板书:长)指名、齐读,读出长廊的长。
(2)还有哪里也看出长廊的长?“几千幅”,画多——廊长。
(3)欣赏画面,师叙述:有人物,有花草,有风景,有几千幅呢,多美呀!
(4)作者先整体写长廊长,再写了廊内的画的美,廊外又是怎么样的风景,指名读。
(5)颐和园的长廊真美,齐读第2自然段。
小结:在描写长廊时,作者用数字写出了长廊“长”的特点。(板书:数字准确)
▲佛香阁:描写精当,体现“雄伟”。
1.指名朗读写佛香阁的语句,思考:佛香阁有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2.学生交流。(板书:雄伟)
3.小结:仅仅30多个字就写出来佛香阁的形状、层数、位置、颜色、姿态这么多内容,描写非常精当。(板书:描写精当)
4.读好句子,读出佛香阁的雄伟之美。
过渡:站在佛香阁前向下望,昆明湖是怎样的呢?
▲昆明湖:比喻生动,体现“静、绿”。
1.远观昆明湖
(1)指名学生说昆明湖特点,再说从哪里看出来的。
(2)出示句1: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①比喻句,指名学生说说把昆明湖比作了什么?体会作者连用两个比喻,分别是镜子和碧玉。
②它们分别点名了昆明湖的什么特点:静、绿。(板书:静、绿)
③同一事物用不同的比喻,能写出它不同方面的特点,读好句子。(板书:比喻生动)
(3)出示句2: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①“滑”给你什么感受?通常划船用“划”,你觉得哪个字用在这里更好?
②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预设:“滑”字并不是错别字,是在说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游走,就像在冰面上滑过一样,这是动态描写,却反衬出昆明湖水的静,此为以动衬静的写法。)
③真是“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④把句1和句2连起来读一读。
过渡:远观昆明湖,它是那样静、那样绿;近游昆明湖,它又是怎样的呢?
2.近游昆明湖:齐读第5自然段。
(三)体会描写的详和略。
1.快速浏览2~5自然段,作者写三处景物用的字数一样吗?
2.教师出示字数,学生比较体会。
长廊 130多字 佛香阁 30多字 昆明湖 280多字
(板书:详、略)
3.这篇游记不仅描写有序,而且详略也很得当。就第5自然段也有详略。
学生找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出示详写的“十七孔桥”,看图片,齐读相应的句子。
1.出示首尾句,齐读句子。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2.点红两个“美丽”。
3.教师讲解:相呼应的首和尾所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往往有共同的词句。“美丽”一词就从总体上写出了颐和园的特点。(板书:美丽)
1.阅读《游复兴公园》,完成两个小练习。
(1)小组同学共同阅读,完成练习。教师巡视。
(2)请一个小组交流阅读练习。
颐和园 美丽
数字准确 长廊 长 移步换景
描写精当 佛香阁 雄伟
比喻生动 昆明湖 静、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