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颐和园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爱国情感及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颐和园》一课是其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游记。全文最大特点就是按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写出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感悟颐和园的美问题不大,但是感悟游记的写法并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确实难点。根据文本特点和中年级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的读书要求及学习作者表达方法的习作要求,我力求发挥文本的范例作用,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体会颐和园丰富的人文内涵。反过来,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作者移步换景,从不同角度欣赏到的不同景物的特点,学习作者有序观察、有序表达的写作方法,将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从而有效地学习游记的写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孩子们,在我国首都北京,有一座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它里面,有许许多多美丽的景色,还有申报了吉尼斯世界记录的长廊。知道这是哪吗?
2.板书课题,强调“颐”的写法。
过渡:这么好的地方,想不想游赏一番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颐和园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认读生字词,理解词意。
借助图画理解“横槛、画舫、琉璃瓦”的意思。
3.体会首尾呼应的写作特点。
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读出了的?
像这样写总印象总感觉的句子,作者总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这叫做——首尾呼应。(板书:首尾呼应)
4.梳理游览顺序,感受移步换景的写法。
a.快速从课文中找出写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划下来。
b.学生交流找到的句子,教师相机出示。
c学生上台在颐和园旅游示意图上画出游览路线。
小结:边走边看,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眼前也不断展现出新的画面。这就是移步换景。
5.学习总分总的布局方法。
三、“游赏”长廊,学习抓特点有序写的方法。
(一)“游赏”长廊。
1.默读第2自然段,想象画面,感受长廊的特点,体会作者的写法。
2.学生交流长廊的特点及写作方法,教师相机指导朗读,感受作者抓住特点简洁表达的写法。
3.选词填空,感受多角度、有序观察。
放眼一望 抬头看去 边走边赏
(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4.小结:作者移步换景,由内而外,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景物,写出了景物不同的特点。
5.美读长廊,感受长廊的优美景色及作者的有序观察。
6.迁移运用,领悟写法。
出示课文第四自然段,学生思考:这一段写了哪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观察、描写的?
四、设置悬念,结课
1.课上到这里,你觉得对你今后写游记有没有帮助,有哪些帮助和启发?
2.其实,一篇游记吸不吸引读者的眼球,除了这节课学到的这几招,还有最最重要的一招,那就是语言要生动优美。下节课我们继续借助颐和园其他段落来学习语言表达方面的妙招。
结合两段的学习,按移步换景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写写你最近游览过或印象深刻的一处景物,写出不同角度的不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