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颐和园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课文内容分析: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作者先写长廊上看到的美景,再写站在万寿山脚以及站在万寿山顶上看到的景物,最后写从万寿山下来看到的昆明湖的美景。写长廊,作者紧扣“长”,从画的数量以及长廊的长度两方面突出长廊的美;写万寿山,紧扣排云殿的金碧辉煌以及佛香阁的闪闪发光来写;写昆明湖,作者紧扣长堤,十七孔桥和湖心岛来写。全文结构清晰,总分总。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2)学习内容分析:这篇课文安排在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十分优美。在此之前,第一单元已学习了一组写景的文章。这两组课文虽然都是写景,但是教学要求不同。第一单元的写景教学侧重于想象画面;第五单元的写景重在表达方式,有说明性的文字,也有描写性的文字,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景物特点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这篇课文是移步换景式的写法的最典型课例,因此,在教学中应紧扣作者游览的路线,并且抓住景物特点,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进行体会。
(3)目标确定:
语言目标:抓住文中优美的词句,通过品析“滑过”“金碧辉煌”“掩映”“一眼望不到头”等词语的学习,充分体会颐和园的美,并积累相关描写宫庭楼阁的词语,如“亭台轩榭”“雕梁画栋”等。
能力目标:创设导情境,结合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学习,初步了解导游词的作用。
写法目标:了解作者按照游览顺序(移步换景)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并通过想象,以“昆明湖一年四季的美”为写作拓展,进一步丰富颐和园的美。
学生在三年级学习过写景的文章,已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和文字感受能力。对写景文章的结构已有一定的了解。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总分总结构;《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并列式的结构;《香港,璀璨的明珠》一文并列式结构。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美,并且能够运用已有的语言积累,抓住景物特点表现颐和园的美。
一、引入课题 明确目标
对联引入:“满山松柏成林,林下缀以繁花,堤岸间种桃柳,湖中一片荷香。”说的就是颐和园,上节课我们对课文的脉落进行了梳理,知道了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是 “移步换景”。(出示课件:绕过大殿,先到长廊,走完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再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特征,表现颐和园的美。现在,就让我们继续走进颐和园。(板书课题:颐和园)
导语:同学们,颐和园是我国当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里面亭台楼阁,游廊画舫,湖光山色,美伦美奂,可写的景物可谓是数不胜数,作者独具慧眼,为我们选取了三处最有代表性的景物:长廊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处景点美在何处?
1、体会长廊之美:
读:请同学们找出描写长廊的句子,读一读。
想:体会作者从哪几方面表现长廊的美,请用简单的几个词加以概括。(例如:长廊、彩画、花开、清风。)(教师解说:廊长而不单调,有彩画镶嵌;画多而不雷同,千幅画千个样;除了有人为的景观,还有两旁的自然风景,四季花木,次第开放。间有昆明湖清风徐徐,不出长廊就能将昆明湖风景一览无余。)
品:美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桂林山水有天然的美,泰山日出壮丽的美,钱塘江大潮磅礴之美。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个词来形容长廊的美?(奇美,壮美,优美、柔美)读:让我们读出长廊的奇丽之美。
演:师:早就听说颐和园是我国园林之典范,堪称园林史上的奇观,真是百闻不如不见,这不,刚来到长廊,我眼前真是一亮。为了了解更多,我想请一名导游给我讲讲:
(游客朋友,请问您贵姓?欢迎您来到北京颐和园,这里就是颐和园最有特色的长廊了。长廊依山临湖、蜿蜒绵长,全长七百多米,共273间。这样的规模,可称是世界之最了。据说是乾隆为方便其母观赏昆明湖上雨景和雪景而修建的。这里最大的特色是每间横槛上都绘着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共有一万四千多幅画,色彩鲜明,富丽堂皇。这些彩画有的取材于历史故事,有的取材于古典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你看这就是桃园三结义,这是三顾茅庐,这是武松打虎,这是大闹天宫,这些人物栩栩如生,就像一部活的电影吧?游客朋友们,长廊不仅画美,而且两旁的花木也很美,这种花还没谢,那种花又开了,真是层出不穷,美不胜收。你看,现在正是夏天,昆明湖荷花都开了,您在长廊就可以欣赏到昆明湖的美景了。要是您走累了,就可以到廊中休息休息,昆明湖吹来的清风,定让您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您一定很留恋这古代帝王的生活吧!)
读:从万寿山脚下攀登万寿山,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呢?这些景物又有什么特征呢?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文的内容,填入恰当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 )的佛香阁 ( )的排云殿:
( )的树丛 ( )的琉璃瓦
( )的宫墙 ( )的昆明湖
( )的城楼白塔
总结:由此可见,作者以万寿山为观赏点,从上到下,选取了最能体现颐和园美丽的几处景物,把颐和园空间上的美,色彩上的美体现得十分完美。
赏:下面是老师把文章进行了一些修改,请同学们看看修改后的效果如何?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出现在眼前。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是那么静,那么绿。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行驶,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望去,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总结:如果要突出事物的特征,一要仔细观察,二是选取准确的词语进行表达,采用修辞手法加以描绘。
说: 如果此时此刻我们站在万寿山上,望着眼前的美景,你的脑海里会联想到哪些词语呢?(玉宇琼楼,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红墙碧瓦、金碧辉煌、巧夺天工、高阁凌云等)
(1)导语:昆明湖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作者抓住了昆明湖的哪些景物来写,写出了什么特点?
堤岸(长长的)——石桥(式样不同)——垂柳(数不清)——湖心岛(绿树宫墙)十七孔桥(石狮姿态不一)
(2)写作练笔:同学们,这篇文章写得很美,但是老师觉得昆明湖这一景点写得不够具体。你们看,这是同学们假期去颐和园拍下的昆明湖夏天的风韵,这是网上搜索到的冬天的昆明湖。但是这些景物在课文中都没有体现,多么遗憾呀!如果同学们能够把昆明湖四季之美补写出来,这篇文章就够完美了,这项光荣的任务就留给大家了! (学生补写昆明湖之美)之后,教师点评,围绕是否能够突出昆明湖季节的美来进行。
引导学生领会全文的结构——首尾呼应,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