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颐和园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和作者的写作顺序;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我们四2班有51人。其中男生28名,女生23名。我们班的孩子活泼聪颖,乐观好学,善于思考。学习成绩好,大部分同学学习习惯优秀,能认真地完成学习任务。但值得改进的是,学习有点浮躁,两极分化的现象比较明显。有大批学生在学习上好胜心强,勤于学习,能够坚持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思维活跃,学习方法好,但极少数几名学生畏惧困难,学习方法不当,致使作业不能及时上交,书写不规范,学习基础不佳,成绩有待进步。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物状物的方法。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再去细细地游赏颐和园。
1、生自读课文,思考:颐和园写了哪些景点?你最喜欢哪里,说说理由。
2、交流自读情况:
①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里知道的?
首尾两段都直接写到颐和园的美,这种写法叫什么?(首尾呼应)有感情地齐读首、尾两段。
②交流自己喜欢的景点,说说理由。(相机出示相关的图片、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③学生欣赏课件后谈谈感受。(板书:美丽的大公园)
(一)长廊
1.轻声读第二段,想一想:长廊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1)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
(2)出示长廊图片:
通过图片感受长廊蕴含的历史文化。
(3)随机出示句子:“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由此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来形容长廊的景色?
(4)用一两个词概括长廊的特点——长、美。
(5)想象: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
(用向前看……向上看……向两旁看……的句式说一说)
(6)漫步长廊,欣赏着五彩的廊画和奇丽的花景,你会说些什么?
2.补充资料:长廊北依万寿山,面向昆明湖,有700多米长,
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廊上的横槛和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一万四千多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虫鱼,人物典故,都来自于中国古典名著。
(二)万寿山。
1、走完长廊,作者来到万寿山脚下。哪些段落写万寿山的景色,(三、四段)。默读这两段,想想这两段有什么不同之处?
角度不同:在山脚下抬头一看;登上万寿山向下望。
2、思考:在”山脚下抬头一看”赏到了什么呢?
①指名读第三段,讨论:这些景点有什么特点?
②老师从这段描写中提炼了一些词,请你找出来,说说它们的涵义。
3、观察角度不同,眼前呈现的“美丽”也不同,体会:
①“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自读,在这个句子中你发现了那些颜色?(绿树 黄瓦 红墙)
这些景致是单一的摆在你的眼前吗?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②“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这句话写了哪些景物?(碧水 画舫 游船)
湖水有什么特点?(静 绿)
③“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讨论:城楼和白塔是园中景吗?不是园中景,为什么还要写?
④小结:这么多的美景,真是说不尽呀!让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
4、尝试背诵。
(三)昆明湖
1、昆明湖可是镶嵌在颐和园的一块碧玉呀!作者是如何用语言表现的呢?
2、课件出示重点语句:品读句子,理解运用打比方的方法。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的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3、理解“滑”字的妙用。
换词法体会“滑”字。(通过“滑”与“划”的互换,体会昆明湖的静,游船,画舫的慢,间接表现昆明湖的美。
4、课件出示对比句: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划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小结:“滑”这个字说明了昆明湖很静,船在上面像滑冰一样,而“划”就是划船,不能写出昆明湖的水面很平,很静。
5、指导朗读。
6、课件出示音乐:配乐朗读体会昆明湖的静态美。重点引导品读描写昆明湖的句子:“静得像……,绿得……
小结过渡:这一次,我们跟着作者从抬头看、向下望、向东远眺这几个观察角度赏到了颐和园华美、宏伟的特点。
游赏到这儿,同学们,颐和园游完了吗?(没有)因为颐和园到处有……(生齐说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