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本班有一半的学生来自于羌乡,知识面狭窄,在课堂上思维不活跃;部分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与背诵古诗,基本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学习能力,我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明诗意、悟诗情为教学主线并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 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有人说,离别是泪水。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等种种原因,人们一旦离别,想要相会就会异常困难,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还读过“海内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邻。(教师相机出示课件)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感受到了古人对友情的珍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维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出示题目)看看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理解题意,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1. 解题。
(1)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诗题,结合课后的注释,想一想,有哪些重点词语需要理解?
(生自由读、思考)
读读课后的注释,说一说,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2)指名生重点词语的意思。
师相机提示:“使”是什么意思?指名生答。
师:“使”是出使的意思,唐朝国力强盛,朝廷常常派一些有识之士到安西去,元二就是其中的一位。
元二姓元,名不叫二,因为在家中排行老二,因此,被称为“元二”。 师相机出示投影片。
安西在哪?师出示投影(唐朝疆域图)介绍: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附近。理解了重点词语的意思,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生答。
师提示:是谁送别元二出使安西?生答,师相机板书:王维——元二
理解了题目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读题目。指名生读,齐读。
2.知诗人 。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
师出示投影简介作者:王维(公元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山西永济人。他少年聪慧,9岁以文才出名,他通音律、绘画,长于书法,开创中国文人画画风,他的创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晚年他过着退隐生活。
三、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了解了诗歌的作者,我们还应在读通诗文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古诗的意思。(出示投影片: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第一,字音要读准确;第二,要读出古诗的节奏。)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谁来读读阅读提示?(提醒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两个生字和几个多音字的读音。)
指名生读提示。
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3.指名学生读诗,适时纠正错误读音。
教师出示投影,相机强调多音字,区别不同意义的多音字的读音,指导读准生字的读音,并让学生组词。(舍、朝等)
师范写 “舍”字,并提示:这是教材中要求掌握的生字,大家在写的过程中要注意人字头的写法。生书写“舍”字。教师巡视。
4.学生齐读古诗,师相机提示:诗是最有韵律的,要稍微读的慢一些。
四、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味别意
过渡:刚才我们读通了诗句,读出了节奏,接下来,我们通过抓字眼来理解诗句的意思。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维又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送别元二的呢?送别时的景是怎样的?谁来读读有关诗句?
(一)学习前两句,感受景美
1.指名汇报,并相机出示第一、二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2.这两句诗句中,你理解了哪些关键词语的意思?
3. 指名生答。师相机出示词语意思。
4.这两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呢?师相机板书景物。
(1)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 轻尘是指路上的浮尘。雨只打湿润了路上的浮尘,没有打湿路面,所以说是小雨。
(3)柳树:什么样的柳树?“新”字写出了什么柳树的什么特点?
(4)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出示投影:结合课后的注释,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5.指名学生讲前两句诗意
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6 .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出示投影: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们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生有感情地齐读。
7.教师介绍折柳送行的习俗。
师引导:听了你们的朗读,我眼前仿佛出现了飘飘洒洒的细雨和随风摇曳的柳条,王维为什么选了雨和柳这两种事物,他要向我们传达什么呢?
投影出示:柳在古人眼里更是有含义的,古代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来到送别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给行人,表示折柳赠别。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所以,古人看到柳就会产生离别之意。非常巧的是柳树的“柳”跟“留下来”的“留”音相近。表示挽留的意思。雨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生:绵长、惆怅)师:愁的感觉。这一雨一柳搅扰着王维的情思,蒙上了淡淡的离别情愁。
8.这两行诗看似写景,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感受他内心的离愁别绪。
(二)学习后两句,体会送别情。
1.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见了渭水河畔初春杨柳依依,客舍青青的美景,同时,也感受到了王维心中那淡淡的愁,他因何而愁?因为,今天,他最好的朋友将背负朝廷的使命 ,远赴西北边疆。王维是用什么方式送别友人的呢?谁来读读相关的诗句?
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你理解了哪些重点词语的意思?指名生汇报,师相机出示课投影片,能连起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用什么方式送别友人的呢?。指生说。这两句诗中你特别关注了哪个词语?
投影出示:更字表现出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王维为什么会这么依依不舍呢?因为这次离别可不是一般意义的离别。
元二要去的地方是哪儿?。
2. 体会路途艰险。
(1)渭城和安西相隔有多远?
(2)出示唐朝疆域图。
从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用上半年时间。从渭城到安西要经过阳关。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而当时,阳关以西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3)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阳关图、沙漠图)
(画外音:这便是当时的阳关以西,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黄沙漫天,陪伴他的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
(4)创设情境,出示投影(渭城和安西对比图)引导学生体会王维的依依不舍。
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黄沙漫天
渭城这儿有喝不完的家乡水,听不完的家乡话,安西那儿——举目无亲、乡音难觅
投影出示:渭城距安西路途遥远,自然环境恶劣,一路上交通不便,元二孤身前往安西,远离朋友,举目无亲,此刻,身为好友的你,有什么话要对元二说呀 ?
生与同桌同学交流汇报。师相机板书留恋、关切、祝福
(5)创设情境,指导有感情地读诗。
1)是啊!临别之际,朋友之间有多少说不完的知心话,这千言万语凝聚成一句话----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出阳关无故人。
2)言已尽,意未绝,临别之际的留恋与不舍,都化作了薄酒一杯,让我们举起酒杯,送别元二,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前路珍重的关切与牵挂,都融入了这满满的一杯酒,让我们再次举起酒杯,送别元二,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建功立业的期盼与祝福,都汇成了这杯醇香的酒,让我们再次举起酒杯,送别元二,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是啊!他们是多么难舍难分啊!酒筵结束后,王维牵着马儿,送了元二又一程……
6)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喝完了这杯酒,元二就得启程了,让我们再次举起酒杯,送送元二吧!
(配乐诵读最后两句)
7)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全诗)
8)出示投影: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堪称送别诗中的极品,它以情谊殷切、韵味深永而独树一帜,被后人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阳关曲》。让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再次感受王维对元二的依依不舍之情吧!
播放《阳关三叠》歌曲师生跟唱。
五、尝试背诵,拓展延伸
1.背诵《送元二使安西》。
同学们,如果有一天,你们来到渭水河畔,看到客舍青青、杨柳依依,你一定会想起王维和元二在这里依依惜别的情景,因此也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堪称千古绝唱的送别诗。生诵读全诗。
(背景音乐:《阳关三叠》)
2.古诗中还有许多是写送别的,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歌?
(出示PPT,教师和学生一起对诗。)
教师小结:不管是以歌相送,或是以诗相送,还是以酒相送,其实都是以情相送。唯有真情相送,才能打动人心,才会流传千古。在生活中,唯有以真情对待亲人、朋友,我们这个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更加温暖.
六、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留恋 关切 祝福
王维 元二
以酒相送
七、布置作业,发散思维
小练笔:试着把这首诗改写成为一篇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