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四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与背诵大量古诗,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悟诗情”为教学主线并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一)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同学们,上周咱们学习了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作的诗,大家还记得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揭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王维的诗,你了解王维的哪些信息?苏轼说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这首诗里又描绘了什么样的景,抒发了怎么样的情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去看看吧!
(三)了解“送别诗”
师:比较这两首诗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两首诗的题目都有一个“送”字。
师:你很善于抓住关键的字。
孩子们,在各种交通工具极其发达的今天,日行千里不是神话,即使不见面,也可以通个电话,发个微信。可是在遥远的古代,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相见就遥遥无期,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送给朋友。这样的诗就叫“送别诗”。
(四)解题
指名读诗题,师:从题目中你能知道什么?(王维送好友元二出使到安西。)(再读课题)
(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1.师:打开书,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通顺。
2.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生字“君”“舍”(课件出示),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除了“舍”字,诗中还有几个多音字,你能找出来读好吗?这4个字都是多音字,多音即多义,咱们要联系上下文来选择读音。(课件出示)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
1.师:好,把这三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2.指名读。师:咱们读古诗,不单单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课件出示),这样才能算得上读好。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给大家读一读,同学们注意听听老师读的节奏。好不好?
(三)师范读古诗
(四)生试读,读出节奏
师:刚才老师读的时候,我发现好些同学都跃跃欲试,也想读这首诗,谁能也把节奏读好?(师评价)
(五)小结
师:把握了诗的节奏就能读出诗歌的味道,但是要想把诗读得更有韵味,就必须理解诗句的意思。
1. 咱们再小声地自由读一读前两句,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指名回答。
预设: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板书:朝雨、 客舍、 柳色)
3.从诗句中我们知道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课件出示:标划时间、地点、环境气氛)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4.师: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描绘的晨景。(课件出示)这样的渭城美吗?
师:这里的柳色——很新
师:渭城这里的空气——很新鲜。
师:渭城这里的旅舍——很干净,很舒适,还很清静。
师:渭城这里的朋友——是知音,是故人
师:我们看到了春回大地,柳枝吐绿的盎然生机——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润轻尘的清新,闻到了雨后空气的芳香——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绵绵,道路湿润洁净,客舍青青。柳条嫩绿的清爽——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5.教师引导并介绍折柳送行的习俗。
师:客舍周围仅仅只有柳树吗?为什么诗人独独写了柳树?
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张籍(离别的人,把客亭外那向南的柳枝都折尽了。)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王之涣
6.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再一起美美地读一下。
(一)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1.过渡: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
2.感受路途远
师:我们来看地图,从地图上看,只有这么短,而实际距离呢?大概有3000多里。我们来看这段文字
那时火车只通到西安,从西安到新疆,我们有时搭车,有时还步行,整整走了二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
──韩天航《母亲和我们》
这是我国当代作家协会会员韩天航描写他小时候去新疆的情景。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远,那么远,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那得需要半年的时间啊!
3.感受戈壁荒凉
(1)看图:更何况,不仅仅是远,出了阳关就是塞外,这样的塞外,你感受到了什么?读出来!
是啊,一边是……一边是……从欣欣向荣的渭城到大漠茫茫的安西,这一路上会发生什么事呢?在旅途中元二可能会经过……(师拖长声音引学生说出重重山,万条河)还可能要经受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气候、路上遇到什么意想不到的事等等……
4.师问:元二啊元二,既然去安西这么艰辛、危险,你为什么还要去安西?谁让元二去安西的?不去行吗?为什么?
5.师讲解: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
6.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王维的依依不舍
1.到了安西,他能顺利完成使命吗?又能平安地回来吗?张骞出使西域用了十三年,苏武用了十九年时间才回到祖国。更何况,王维此时已到了晚年,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和元二能否再相见很难预料啊。
2.师:现在,你就是王维,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3.背景音乐中学生写作。
4.交流、评议,指导朗读。
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
5.师:“劝君更尽一杯酒”!(板书“劝”)这是一杯怎样的酒?他们劝酒时又会劝说些什么呢?
6.指导朗读:
A.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说不完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友人的泪啊!让我们带着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生齐读)
D.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5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送别竟成了永别。(板书:无故人)让我们带着这份难过,这份痛心,一起读这两句。(生齐读)
1. 播放《阳关三叠》曲。
师:千杯送别的酒,万句祝福的话。此时此刻已难以表达朋友间依依不舍之情。听,是谁奏起了这忧伤低沉的曲子。
这是后人根据这首诗谱成的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
2.在阳关三叠的背景音乐中学生再次诵读全诗。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春天的早晨,王维在渭城送别好友元二,真情流露,创作了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生诵读全诗。
师:于是,千百年来,一代代人口中传送着这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
生诵读全诗。
师:一千二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这里学习古诗,诵读经典《送元二使安西》,生诵读全诗。
师:也许,若干年后,当你和好友分别时,你会想起这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
生背诵全诗。
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一样的离别,却又不一样的情怀。但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
收集送别佳句,体会不同风格的送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