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颐和园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3、体会课文的游览顺序,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叙述顺序。
4、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对生字词的书写及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整个学习环节轻松愉快,学生研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课文的语言美。动手画旅游示意图,学习作者按地点转换顺序记叙的方法,从读到写,读写结合。学生善于表现、乐于合作、敢于想象,提高了语文学习能力。
1、学习课文按游览顺序写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叙述顺序及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表达方法。
一 画面回放 介绍名园
学生读学习目标 (老师出示课件1、2内容)老师板书题目:颐和园。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感受风景美。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颐和园”这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相信它给你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欣赏一组课件内容3、4、5、6、7、8、)
颐和园真美啊!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寻着作者的足迹细细游赏。
1、从课文中找出主要描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抽生回答。(出示课件中9)
老师板书: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2)、小组讨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用横线画出有关语句(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认真体会这些句子。
重点体会第二句,能说出这是一句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的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示课件中10、11)
二、画境解文 欣赏名园
1、画一画,根据课文中表示地点转移的句子,尝试画出作者的游览示意图。(小组合作) 抽生到黑板上画。其他学生小组内合作交流完成。(出示课件中 12)
旅游示意图
(课件 12中 内容)
2、学生汇报、展示自己画出的旅游图。
3、抽生争当小导游朗读第二自然段,介绍长廊,谈一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体会先抓住“长 ”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 住长廊两旁的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老师归纳总结:长而美丽。(出示课件中13)
5、抽生争当小导游朗读第三、四自然段,介绍万寿山,谈一谈万寿山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 看到的古香古色的美丽景色。老师归纳总结(出示课件中14)
6、品读昆明湖美景,欣赏美景。感悟昆明湖上“游船画舫滑过”中“滑”字的用法好。(出示课件中15)
老师示范读课文中写昆明湖的句子。欣赏昆明湖的图片。
提问1:作者主要写了昆明湖上哪些地方的景色?抽学生回答:长堤 、湖心岛、十七孔桥。
提问2:作者把昆明湖比作什么?(生答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句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 老师归纳学生的回答板书: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老师提问: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学生回答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生活经验感悟出了它的妙处,把书读活了。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回顾课文内容。(出示课件中16、17、18、19、20)
三、画笔再展 畅写景观(出示课件 21)
颐和园那么美丽,可还有许多中外朋友不知道,我们国家在开拓旅游产业,旅游局希望能在电视上做这方面的广告,请你们帮忙设计个广告词,能吸引广大游客,说出颐和园的特点。
抽生展示汇报。
四、课外拓展 (课件 22)
引导学生回忆印象最深的一次游览活动,指导学生学习《颐和园》的写法,理清顺序,突出重点,抓住特点描写。
板书设计: 颐和园
来 到 长廊 长
登 上 万寿山 壮观
下 来 昆明湖 绿 静
教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欣赏颐和园的美,感受颐和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与此同时学会默读课文,学习遣词造句的准确,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领悟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习并体会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通过小组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交流讨论,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与交流的体验中,获得了阅读的乐趣,使语文课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内容,还使学生领悟文本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方法,同时还让学生懂得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去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一节课下来,留给自己的是太多的思考,我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