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认写本诗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品读重点词句,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师:在李白眼中,送别是那一帆渐行渐远的小舟,而在白居易笔下,送别又成了原野上荣了又枯,枯了又荣的野草,大诗人王维又在和我们诉说着怎样的离别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课件出示诗文内容和课文插图。)
1.解诗题
师:课前大家已经读过这首诗,谁来完整地读一遍诗题?
生1:送元二使安西。(很流利,但没有读出停顿)
(师板书:送 使 )。
师:请你把课题补充完整,再读一遍课题。
生1:送/元二/使/安西(读出了停顿)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送/元二/使/安西。
师:课前我们预习了课文,元二是谁?
生2: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
师:安西指的是?
生3:地名,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师: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注意关键的字“使”。
生4:送元二出使安西。
师:使的意思?
生:(齐)出使。
师:谁送元二出使安西?
生:(齐)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2. 知诗人
师:非常好,诗题的意思我们弄明白了。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王维的哪首诗?
生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
生:(齐)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课前我们查找了王维的资料,谁来说说?
生1:王维是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
生2:王维现存诗400余首,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山居秋暝》等。
生3:王维的大多数诗都是描写山水田园的。
师:同学们不仅能查找、提取对我们学诗有帮助的信息,还能够在同学们交流汇报的时候,互相补充,做到不重复汇报,好的学习方法我们要保持下去。这是老师查找到的资料(重点突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
生:自由读(初步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师:谁来读一读?
生1:读。
师:读了介绍,你有什么收获?
生1:王维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画家,我想知道在王维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中,是怎么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
师:带着问题学习,我们会有更多的收获。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会对诗人、诗文有进一步的了解,在学习中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诗,注意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诗的节奏,注意平长仄短的规律。
生:自由读。
(课件出示)
师:请一位同学读。
生1:读(读出了诗的节奏)。
师:这位同学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还读出了诗的节奏,注意到了平长仄短的规律。
师:再请一位同学读。
生2:读。( ‘客舍’的“shè”读成了‘shě’)
师:这首诗中有两个多音字,请根据意思选择正确读音。(出示)(朝:zhāo 早晨。 舍:shě 放弃,舍弃。
cháo 向着,对着。 shè 居住的房子。)
师:请同学们根据意思选择正确读音。
(生自由练读。)
师:请刚才这位同学再读这首诗(多音字读准确了)。
生2:读。
师:这位同学把多音字读准了,也注意到了平长仄短的规律。请大家齐读首诗,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诗的节奏。
生:(齐)读。
1.自主学
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时候,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弄懂了诗句的意思?
生1:可以看注释。
生2:借助工具书。
生3:可以结合插图。
生4:还可以加上适当的想象。
师:好,同学们真会学习,我们就利用学到的方法,来自己尝试着理解这首诗。
(生思考,自学。)
师:同桌交流你读懂的诗意,有不懂的问题和同桌尝试解决。
2. 抓字眼
师:弄懂诗意了吗?老师考考你们,看你们敢不敢挑战?
师:朝雨。
生1:早晨的雨。
师:浥。
生2:湿润。
师:轻尘。
生3:灰尘。
师:什么样的灰尘?
生3:细小的灰尘。
师:客舍。
生4:客店,旅舍。
师:更尽。
生5:再饮完。
师:故人。
生6:老朋友。
3. 明诗意:
师:同学们弄懂了关键词的意思,谁来完整地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1:说诗意(抓住了重点字词)。
师:通过自学,弄懂了诗句的意思,你真会学习。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感受早晨空气很清新。
师:再请一位同学说说感受?
生2:我感受到王维和元二之间情谊很深。
师:这是你的感受,在下面的学诗中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师小结:同学们能够借助注释、借助插图、工具书,抓关键字眼,理解诗句的意思,你们真是会学习的孩子,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多思考,多积累适合自己的学诗方法。
1.找地名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想一想诗中出现了几个地名?
生:默读思考。
师:用手势告诉老师。
(同学做‘三’的手势)
师:大多数同学找到了三个地名,请一位同学说说。
生1:安西、渭城、阳关。
2.理脉络
师:这是一张古代地形图,一起来看看诗中提到的地方——
“安西”前面已经介绍过,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现在新疆库车附近。
“渭城”在现在的陕西省咸阳市,王维和元二送别的地方。
“阳关”有一句诗曾经提到过这个地方,想一想?
生1:秦时明月汉时关。
师:是的。这个关就是阳关,从秦朝起,阳关就是外族侵略我国的必经之地。汉朝时,在那里建了一道关,抵御外族侵略,就是我们说的阳关。那时的阳关地区十分荒凉,人烟稀少,在下面的学习中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师:谁能用一句话简述这三个地方的关系?
生1:元二从渭城西出阳关,出使安西。
师:非常好,我们弄懂这三个地方的位置关系,更方便我们下面的学习。
师:学诗不仅要弄懂诗意,更要走进诗中,体会诗的意境,品出诗的味道,感受诗人的情怀。苏轼称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同学们默读一、二行诗句,看看王维用文字绘下了哪些景物?
(生默读,思考。)
生1:渭城、朝雨。
生2:柳色。
师:你能不能用诗中的语言概括,给柳色加上色彩呢?
生2:柳色新。
师:还描绘了什么景物?
生3:轻尘、客舍。
师:诗人用精炼的十四个字描绘了五种景物。我们先来看看渭城这场朝雨,请同学们轻轻地读第一行诗。
(生自由、轻轻地读。)
师:谁来读一读第一行诗?
生1:渭城朝雨浥轻尘。
师: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感受到渭城早晨空气清新。
师:你感到这场雨大吗?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2:是一场小雨,蒙蒙细雨,我是从“浥轻尘”这个词中感受到的。
师:你真是个用心读书的孩子。同学们,朝雨真是有情之物,它不仅让我们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更让眼前的景物焕然一新,请大家齐读——
生齐读。(读得入情入境)
师:听着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也呼吸到了渭城清新的空气。
当你读到这行诗的时候,你的眼前流淌过一片什么颜色?
生1:特别绿的柳色,绿色。
师:再说得具体些,是什么样的绿色?
生2:淡绿。
生3:嫩绿。
生4:翠绿。
师:同学们你们所说的,就是诗人所描绘的“柳色新”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一行。
生:(齐)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同学们,让我们想一想绿色象征着什么?
生1:春天。
生2:花草树木。
生3:绿色象征着生命!
师:是啊,绿色象征着活力,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正是这棵棵新柳,正是诗人的“柳色新”,让我们感受到勃勃的生机。
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人有折杨柳送别的习俗,在很多文人墨客笔下,柳树是让人黯然伤神的景物。因为“柳”与“留”谐音。我们一起来看,先自由地读一读。
(屏幕出示,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
师:谁来读一读?
生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昔,雨雪霏霏。 《诗经》
生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
师:同学们,很多诗人用柳树来表达送别、思念之情,可在这首诗中,诗人所描绘的柳色,却让我们感到了一片充满生命力的绿色,让我们齐读一、二行诗。
生:(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同学们,“走进诗中,想象画面”能让我们体会诗人所要传递的情感,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品出诗的味道。渭城的这场雨啊,让眼前的景物都变得不一样了。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调动我们多种感官——我们现在就来到了渭城,渭城的这场雨让眼前的景物都变得不一样了,轻尘、客舍、柳色......还有诗中没有描绘到的景物,你仿佛看到了......听到了......触到了......摸到了......
(生闭眼想象。)
师:慢慢地睁开眼睛,请一位同学来说。
生1:我仿佛看到了柳树的叶子是绿色的,仿佛听到了小雨的声音,摸到了柔软的柳枝。
生2:我看到了嫩绿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客舍在柳枝中若隐若现。
生3:我看到了青青柳色,听到了雨点敲打地面的声音,尝到了到了清甜的雨水。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让我们一起走进诗句,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景色吧。
生:(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同学们,就是在这样一个风景如画之地,这对好朋友即将分别,元二就要西出阳关。冲着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我国著名学者余秋雨来到了那里,我们来看一看他对那里的介绍,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大屏幕出示)
(生自由练读)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
生1:读。
师:同学们,读了这段文字,阳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生1:阳关是一个荒凉的地方。
生2:阳关冰封万里,非常寒冷。
生3:阳关人烟稀少,在那里生活一定很孤寂。
师:是啊,好朋友元二就要西出阳关,出使安西。你就是王维,请举起酒杯,你有什么话想对元二说?
生1:我的好朋友,请你留下来再来喝一杯酒吧!
生2:出了这阳关就没有知己了,再饮完这一杯吧!
生3:元二,照顾好自己,我们永远是朋友!
师: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之间的深厚情谊,再喝一杯吧,把你的祝福融在酒里,请你来读一读。
生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真是饱含深情啊!
生4:我的好朋友,当你出了阳关到了安西后一定要记得我!
师:请你来读一读。
生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朋友,请再次端起酒杯!这是一杯真情的酒,印证着王维和元二的友情——
生:(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是一杯送别的酒,表达了王维对元二的殷殷关切——
生:(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祝福好朋友一路珍重——
生:(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七、重积累,巧链接
1.重积累
师:同学们,既然元二要踏上的是这样荒凉、孤寂的旅程,诗人的心境为何又有如“客舍青青柳色新”般清新如画呢?当时唐朝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来往频繁,对有志之士来说,出使是令人向往的壮举。因此,王维才会写出这样一首清新如画又饱含深情的千年佳作。让我们随着《阳关三叠》的乐曲,一起和王维送一送他的好朋友元二吧,请全体起立。
生:(齐)配乐背诵《送元二使安西》。
2.比异同
师:同学们,送别是人们千古不变的话题。我们现在来回忆一下,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送元二出使安西》,两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生1: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师:这是它们的相同点。
生2:两首诗都抒发了送别的感情。
师:不错!那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3:《送元二出使安西》是诗人对元二的嘱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诗人送别孟浩然之后有感而发。
师:非常好,这是你发现的。
师:老师提示大家一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行——
生:叙事。
师:后两行——
生:抒情。
师:那想一想《送元二出使安西》这首诗呢?
生:《送元二出使安西》前两行写景,后两行抒情。
师:想一想他把感情融入在哪里?
生:诗人将感情融入在景里,也融入在酒里。
3. 巧链接
师:课后请同学们读读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送友人》。同学们还可以再找找其他诗人的送别诗,开展一次“送别诗组”语文综合性学习。
4. 会书写
师:学诗重在积累,今天我们还有两个生字,现在我们来一起学一学。
(课件出示“君”、“舍”)
师:谁来说一说写这两个字时,要注意什么?
生1:写“君”字第二横要长一些,撇要舒展。
生2:“舍”,人字头撇捺要舒展。
(师板书“君”、“舍” 。)
师:请大家拿出你们的临摹纸写一写,把两个生字写在方格中,每个字写两个。写完第一个字,对照范字,看一看你写的这个字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再写第二个。注意写字的姿势“头正,身直,臂开,足平”。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认真书写。)
师:写完之后和你的同桌互相评一评,看看有什么问题,再写一个。
(生互评,书写。)
师:同学们,学诗重在积累。想要积累,莫过于动笔写一写。大家看这张书写纸,诗的题目已经列出来了,下课大家把整首诗补充完整。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