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4.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
1、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2、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认识两个修改符号,并能运用其修改句子中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26课。(齐读课题)在上节课中, 我们知道了课文主要讲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和“邀我做客”这两件事,可为什么本课却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1、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文中描写爬山虎的3个句段,你有什么感受?
初步感受爬山虎的美丽与生机
2、前两句同样地描写出爬山虎的美,让我们男女生对比起来读读,看你会有什么发现?(男读前,女读后。)(交流后,小结:由于时间光线的不同,第一句侧重描写出生机、活泼美。第二句写出沉静美)
3、过渡:同一处爬山虎,有着不同的描写,这些不同仅仅是光线造成的吗?让我们把这三句话放在课文中,联系上下文去体会体会吧。
三、潜心会文,探究解疑(理解叶老的文品与人品及体会文中爬山虎描写的作用)
(一)学习“修改作文”部分
1.作者第一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见到这一墙绿绿的爬山虎?(作文获奖,修改作文,邀“我”做客)
2. 自读课文1-5自然段,勾画出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的感受的句子。(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重点句段。)
3. 默读课文1-5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
(全班交流,指导理解与朗读)
(1)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为什么一下子愣住了?
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预设1:抓住密密麻麻,到处这几个重点词语感受到叶老的认真。
预设2:批改符号、小字看出认真。
过渡:让我们来看看叶老修改的这篇文章,你就会明白,我为什么愣住了?(叶老这个大作家为“我”这个初中生的作文修改极其认真与仔细,是“我”完全没想到的。)板书:一丝不苟
指导朗读:读出叶老的认真,及我的意想不到。
(2)“我”又是怎么感受到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的?
●通过重点理解“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的修改,学习“删除”和“删改”这两种修改符号,体会叶老这样修改的好处。
●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有感情的朗读,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叶老给我修改的这篇作文一共1500多字,可是叶老一共修改了100多处,(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当时是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他的工作可忙了,可是他仍挤出时间为我们这些孩子一篇篇地修改作文,(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当时的叶老已经是年近七旬的老人,夜深了,老人仍不肯停笔,还在牵挂着我们这些孩子的成长,(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先生此时在你的心中还仅仅只是一个认真的老人吗?他还是个怎样的老人?
(3) 一则短短的评语,为什么会树立我写作的信心?
(叶老通过评语夸奖“我”的 作文:写具体事实,表达真情实感。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4、理清三、四、五自然段的思路,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我(一下子愣住了)。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5.就在这一年夏天,叶老邀“我”到他家做客,来到他家院子里,想象“我”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兴奋、激动、期待、紧张……)
作者直接描写他当时的心情了吗,他是怎样表达自己此时的心情的?
读第一次爬山虎的描写,体会“借景抒情”的作用。
(此时,那绿葱葱的爬山虎、跳跃的阳光、闪烁的光点正是作者那一颗兴奋、激动、紧张又满怀期待的心啊!)
(二)学习“邀我做客”部分
1.利用上段的学习方法,联系上下文思考:文中第二次爬山虎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
2.汇报交流,相机指导(心里平静了下来,却对自己更加充满了信心)
(1)是什么让“我”的心平静了下来?
——叶老的平易随和。(像会见大人,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他的一个老朋友)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感受叶老的平易随和。
(2)文中没有直接写他们交谈的内容,只是说“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想象叶老与我交谈了些什么,把“我”小小的心融化?通过再现交谈的情景,相机理解“融洽”。
3.读第二次爬山虎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学习最后一段
1.1988年,叶圣陶先生逝世。1992年,肖复兴提笔写下这篇文章。在文章的最后,他满怀深情地写到:
配乐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你能读懂他这些话里的意思吗?
交流,相机引导。
(1)人品与作品(联系上下文理解)
(2)“我15岁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补充肖复兴资料)
肖复兴,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80余部。近著有《音乐笔记》《日子的回忆》《纸的生命》《父亲手记》《总有一处让你感动》等。曾获全国及北京上海优秀文学奖多种,《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向往奥运》《荔枝》《银色的心愿》《寻找贝多芬》等篇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3)理解: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我”前进,“我”也要做叶圣陶先生那样的作家……)
四、再读课题,深化情感。
几十年过去了,肖复兴没有忘记叶老的教诲,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绿在他的心中,绿在他的生命里,让我们再次深情的齐读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
修改作文 (绿葱葱) 一丝不苟
邀“我”做客 ( 绿得沉郁 ) 平易近人
(总是那样绿着)
感激 崇敬 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