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颐和园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复习巩固课文的生字新词。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情趣,激发民族自豪感,背诵描写优美的段落。
重点: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难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情趣,激发民族自豪感,背诵描写优美喜欢的段落。
1复习巩固课文的生字新词。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情趣,激发民族自豪感,背诵描写优美的段落。
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情趣,激发民族自豪感,背诵描写优美喜欢的段落。
1、紧扣单元内容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观赏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拥有“皇家园林博物馆”美誉的颐和园 生:颐和园 师:上节课,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初步游览了颐和园,还记得作者欣赏了哪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游览的吗?让我们通过填写学习单回忆一下。注意留空的地方有的是上节课强调的一些生字,书写时注意把字写正确、规范。 2、回顾游览顺序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 ),就来到有名的( ). (2)走完( )就来到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 )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3、订正错别字 4、指名读,其他同学看屏幕,随游览图,能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作者的游览足迹(游览顺序)。 5、回顾文章结构 巩固首尾呼应的写法 师:颐和园处处是景,作者游览后不禁发出了赞叹,上节课同学们就找到了这样的句子,谁来为我们读一读。(出示如下课件)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作者就是这样首尾呼应的表达出了自己游览颐和园的感受。正是作者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处处是美景,各处有各处的美。让我们随着作者的脚步,先走进有名的长廊。
(一)学习二段,感悟长廊“长”的特点,教方法为后两段的自主学习做铺垫 1.品读长廊“长”的特点。 师:(课件)长廊什么样呀?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谁来为大家朗读第二段? 学生朗读 谁来说一说。 预设: 生:长廊一眼望不到头。“七八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师:是呀,通过具体的数字就让我们感受长廊长的特点了。 生:“几千幅画没有一幅是相同的。” 小结:你们看,作者先写自己的视觉感受,长廊一眼望不到头,再列出具体的数字告诉我们长廊到底有多么长。还写出了长廊长得不单调,给人一种美感,谁愿意将你的体会读给大家听。 出示: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 700多米长,分成 273 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出示 PPT 表格,边指PPT边引: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仰望佛香阁和排云殿、登上万寿山俯视昆明湖,这些景色各不一样,作者又是怎么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去欣赏去发现。 2小组合作学习第三四段 运用想象感受佛香阁、排云殿的壮丽、昆明湖的静,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运用不同方法表达的写法。 教师抓住关键词,带领学生品读感悟 景物 特点(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怎么描写的(摘抄重点词)例如: 长廊 望不到头、七八百多米长、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长
(二)交流中学习巩固作者的表达方法 1.略学佛香阁、排云殿 (多读) 师: 哪组来和大家分享你们的学习体会? 预设 生:佛香阁作者是这样描写的:读文,我们从八角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感受到佛香阁特别高,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我们感受到它金碧辉煌的。特点是高大壮丽。 生:我从三层建筑、 耸立、和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感受到它壮美 生:感觉很壮丽。 师:琉璃在古代是皇家专用的,显示出皇家的气派。 正是这样的描写才能让我们感受它这种壮美的特点呀。 其他组补充,学生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指名读。 师:(根据学生发言,出示相关的图画 配上“耸立”、“金碧辉煌”、“排云殿”“闪闪发光”)佛香阁本身高四十多米,而且又是建造在60米高的山坡上,的确十分壮观。琉璃瓦的表面很光滑,呈金黄色,是古代皇帝专用的。) 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词,表达他看到的景象。是呀,站在万寿山抬头看,耸立着……谁来读? 排云殿,抓一排排 “排云”的名字就很有气魄。金碧辉煌,很有皇帝的尊贵。让我们一起共读,读出壮观的美。 师:在古代,也只有皇家的园林是黄色的建筑物,才有如此的气派,让我们一起把这种皇家建筑的气派,这种美读出来吧! 读出了壮观美。(齐读) 2.重点学习昆明湖安静、秀丽的美,感受作者运用比喻表达的方法 师:继续观赏,行走,昆明湖是作者浓墨重彩的一笔,作者笔下的昆明湖什么样?它哪些特点留给你深刻的印象?又是怎么写出这些特点的呢?哪组来汇报? 生:我们组感到昆明湖的特点是静 、绿,非常安静的美。 师: 请你读给大家听,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 生: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师:是呀,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样一比喻就让你发现了昆明湖的特点。你真会发现。谁能来为大家读一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评读:同学们,听了他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们感受到了昆明湖的特点,还有哪让你感受到昆明湖静的特点呢? 品滑:每每有人读到这时,都会感慨,慢慢滑过中的滑用的真好。从这怎么就让我们感到,它静呢。 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背诵: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一边背一边想象,再来感受昆明湖的特点。我们登上万寿山,向下看。正前面……背诵 生:联系前文中的“一面镜子”说明。因为是远望,几乎不留一点痕迹,也说明是“滑”过去的。 生:我知道了。碧玉摸上去滑滑的,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才不留一点儿痕迹。 师:正因为湖水像镜子,湖水像碧玉,才有了—— 生:(读句子)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师:水像壁玉,除了水本身的清澈,还跟昆明湖周围的葱郁的树丛倒映在水中有关。这个句子可以说是全文最美最有特色的句子。 学生继续朗读。 集体试背,个人展示 3、以读代讲第五段 师:刚才我们站在万寿山上远看昆明湖,已经感受到昆明湖的安静之美,在整个颐和园中,昆明湖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这么辽阔的湖面,作者又写了不少的景物。 师引导第五段。 总结全文: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的游览顺序,细心欣赏了颐和园不同景物的各种不同的美,学习了描写不同景物,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达的方法。 让我们再美美地读读全文,摘抄下你所喜欢的句子。展示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