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搭石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读懂课文,理解内容,从中发现美,感受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强烈的感染着学生们的心。激发他们的善良的人性美,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愿望。这也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显出的精神。江南乡下的孩子基本上都知道什么事搭石,读悟,感受会更加深刻。
1.体会平凡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的美。
2.运用想象的方法,丰富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哗啦啦,哗啦啦”,小溪唱着欢快的歌儿向前流淌,它流过田野,经过果园,滋润着土地,浇灌着良田。它就像一条铺满水晶的路,蜿蜒曲折,缓缓向前。咦,溪中那一块块、那一排排石头是什么,又是谁摆放的?它为人们带来了什么?(生答:搭石)
一,认识搭石寻找美。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自由读课文3分多钟)
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
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生: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
师:“挽”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卷起来)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生1:脱鞋挽裤
)收工就必须——(生2:脱鞋挽裤)赶集就必须——(生3:脱鞋挽裤)访友就必须——(生4:脱鞋挽裤)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生齐:脱鞋挽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挽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生静静地默读、圈划,2分多钟)
(二)重点精读品味美
师:咱们依顺序来交流、交流。
生:我找的是“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师点击课件出示“每当……的美感”这段话)
师:你找的是这幅画面.(“行”变红)这是一个多音字,读什么?
师: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常叫我们排成很整齐的一队,叫作排成一——(生: hánɡ)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着的人叫——(生:行xínɡ人)(齐读两遍)
师:这儿还有几个词语,谁再读一遍?(“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变红)男生来读读。(男生读、女生读)
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美。
师:这叫抓重点词语体会。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
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1:抬起脚来)后面的——(生2:紧跟上去)(速度渐快,生3、生4、生5、生6与老师合作轮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
师:前面的——(生组1: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组2: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生:协调有序)
师: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
生: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绰”是生字,课前大家查了字典吗?(生:查了)(出示“绰”在字典中的三种意思) “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师:那么“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请读读这两个词语。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师:还有想读的同学,全班一齐读。(全班读,比较快,韵味不够)
师:水波在轻轻地荡漾呀,再读。(全班再读)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课件中的语段变成诗的排列)谁来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配乐指名读。
师:(情境引读)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生齐读)
师:(情境引读)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生再次融情朗读)
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生:一道风景)
(三)扣词激情升华美
师: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读句子:如果碰上……)
师:你会带着问题读书,这有个生字,齐读三遍。(生:fú、fú、fú)
师:这个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你们再读读,读着读着,有的词语会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你就抓住它,多读几遍。(生自由地读几遍)
师: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师:是的,每个同学都有自己不同的读书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伏”,“伏”是什么意思?什么结构?(生:左右结构)
师:(出示字理图)左边——(生:一个人)右边——(生:一条犬)
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
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小伙子。(一男生上台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生:不需要)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生:不会)为什么?(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同学们的回答,我在想,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因为——(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生:其他的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因为——(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
师: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生:一道风景)
师:让我们捧起书,读课文的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生读课文的3、4自然段。)
师: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
生1:假如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
师:假如……假如……谁总会怎么做,人们也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呢?发挥你的想象,先想一想,再说说你心中的假如吧。咱们来交流交流。
师:还有很多的假如……假如……,搭石,家乡的这道风景,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齐说: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