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文篇幅较长,11个自然段,约两千字,在学习上有难度。考虑到在此之前,学生已有“速读”的知识准备,所以教学时,本着“用足用好教材”的理念,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速读理解课文,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抓点带面、以简驭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本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采用边写所见边写所感的表达方式,层层递进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二是采用“虚写景、实写人和借景抒情”的方式突出主题。
1.知识技能:
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②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幅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④学习结合上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⑤理解文章记叙事情的思路,学习简单的记叙、描写、议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多媒体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习惯。
②在体会重点句子表达的情感时,感受和理解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真诚宽厚的人格魅力。
小学四年级学生年龄在10——12周岁之间。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到了心理逆反期。开始不听话了。学习的知识也处在小学学习中段的末期,将要向小学高段过度,孩子的心理处在过渡期,如果前三个年级孩子的学习比较顺利,那么现在学习带给他们的将是成就感居多,但是如果前三年的学习不顺利,那么现在孩子的学习上就会开始困难增大,直接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的。
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释疑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但在创新能力、概括、思维方面存在不足,如想象力会不自觉地受到思维定势的约束,在感情朗读的同时不能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等。
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难点:在体会重点句子表达的情感中,初步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感受叶老的文品与人品。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一位朋友,他的名字叫肖复兴。(放投影片,介绍作者肖复兴)肖复兴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次偶然的机遇能够改变一个人终身的命运”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哪次偶然的机遇改变了一个人终身的命运呢?我们来学习肖复兴写得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板书课题)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课文,看看课文到底写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带着疑问读书,更能让学生做到读书有目的,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和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学生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读准字音,初步掌握生字新词。
⑵ 说说课文内容:
①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② 读后有什么初步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只有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把握,才能更好的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1、提问:课文介绍了你想知道的内容了吗?你有什么发现?(课文没有重点介绍爬山虎,而重点在写人的事。)可课文却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知道为什么吗?为了弄清楚题目和内容的关系问题,我们还是先来理解课文所写的第一件事,看从这件事中我们会感受到什么。
2、学习课文1~3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这几个自然段,思考:这三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事?围绕这一件事,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情况?
(2) 回答以上问题。
(写叶圣陶先生帮我修改作文的事。分别写了为什么帮我修改,是怎么修改的,以及“我”的感受。)
a.“一张”改为“一幅”——用词准确。
b.长句改为短句——更通顺,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c.去掉“包”——语言更干净规范。
d.“书皮”改为“包书纸”——用词更确切。
(3) 再读课文,讨论:
从这件事中,你感受到什么?是从哪些内容感受到的?(感受到叶圣陶做事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品格和作者感激敬佩叶圣陶的感情。)学生边回答问题,边进行感情朗读练习。显示投影课件:
课件: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楞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那篇作文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又绑上绷带的人一样。
课件:我真的从中受益非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课件: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干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课件: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鸟儿抖着翅膀。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
(4) 分小组讨论:
你从中学到了哪些修改作文的方法,我们今后如何写作文?
(5) 班上交流:(课件展示)
① 认真,一丝不苟;
修改用错的词,尽量使语言准确规范。
③ 删掉重复罗嗦的词句,使语言准确简练……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抓住重点段来研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感受叶圣陶先生严肃认真的态度,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1、读一读,写一写
☼我们交谈的很 ( róng qià )。
☼ (huáng hūn)时分,落日的余晖映染了窗棂。
☼老师 (tuī jiàn)我的作文参加市里征文比赛。
2、比一比,组词写一写
扁( ) 屋( ) 合( ) 册( )
篇( ) 握( ) 洽( ) 删( )
3、想一想、写一写
绿葱葱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密密麻麻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收获?你以后会怎样做? 请写一篇作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请齐读课题(生读)。对照课题与文章内容,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吗?(指名说,课文主要是写叶老批改“我”的作文和“我”到叶老家做客的事)那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
1、看,这就是爬山虎(课件出示:爬山虎的录像)。看到这满墙的爬山虎,你有什么感受?(生自由回答:很绿、很美、富有生机和活力……)那作者眼中的爬山虎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划一划:“我”在哪里见到了爬山虎?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了爬山虎?
(学生自由读书、划记,师了解读书情况。)
2、学生汇报交流:
(“我”在叶老家的院子里见到了爬山虎,课文有两处对爬山虎的描写。)哪两处呢?分别请两名同学读一读。
出示课件:
⑴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使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⑵ 我一眼又望见院里那一墙爬山虎,黄昏中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段话,比较一下:它们分别是写什么时候的爬山虎?指名说:第一处是下午刚进院时见到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
第二处是黄昏时落日余晖映照下的爬山虎。
课件出示:夏日、黄昏。
4、从作者对爬山虎的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呢?
首先,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这两段话,其他同学注意比较其中写爬山虎的重点词语
⑴ 你认为这里描写爬山虎的重点词语有哪些?请同学们对照课本,在书上圈划出重点词句。
(学生自由读书。)
汇报交流:
第一处描写中的重点词句有“绿葱葱”“温柔的小精灵”“跳跃”“闪烁”“迷离的光点”等,第二处的重点词句有“沉郁”“浓浓的湖水”“摇曳”“虎虎有生气”等;
(2) 从作者对爬山虎的两段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从这两段描写中,我感受到了一种美、生机与活力、作者对叶老的敬佩……)
5、能有感情地读好这两段话,读出一种美感,读得富有生机和活力吗?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练读(生读);谁来试试?
6、这确实是一种美的景色,一幅幅美的画面,也可以说,作者在这儿营造着一种美的意境。这美的意境是不是单单由自然景色的美、爬山虎那绿绿的美(师指课题)构成的呢?(生齐答:不是)师追问: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什么?(叶老人格的美)对!这美的境界是美的景色与美的人格的完美融合!那么,叶老美的人格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具体事例,划记出直接写叶老人格之美的重点句子:
⑴ 学生自己读书,划记。
⑵ 你是怎样感受到叶老人格之美的呢?把自己刚才读书所得和本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展开讨论。
⑶ 汇报:
① 师:体现叶老美的人格的具体事例有哪些呢?体现叶老美的人格的具体事例有叶老为我批改作文和邀请我到他家做客并与我亲切交谈两件事。
② 师:同学们找到了哪些直接写叶老人格美的重点句子呢?请有感情地读出其中的一句,再重点谈谈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交流出示课件:
A、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春风拂面”是怎样的感觉?你从这句话里知道了什么?(板书:批改──认真、平和)
B、我们的交谈那样随便、和蔼,作家头顶上神秘的光环消失了,我的拘束感也消失了。越是大作家越平易近人,原来他就如一位平常的老爷爷一样让人感到亲切。
※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读好这段话吗?先自由练读,再指名读,品评后齐读。
C、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什么时候到来,悄悄将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
※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生答,师相机板书:交谈──亲切、质朴)“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作者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呢?──我们的交谈;
7、美的景色与美的人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这时,在作者眼里,在作者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不是蕴含了更深的含义呢?让我们来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话。
(生齐读。)
⑴ 问:小作者对于作家极其作品的理解是怎样的?(指名说)作家是怎样做的,作家的作品是怎么写的,你知道吗?学生谈理解。齐读这一句。
⑵ 谁来读读最后一句?
(指名读,指导读──突出“绿”。)
“绿”说明了什么?(爬山虎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吗?请同学们自由谈谈自己的理解。
8、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第11自然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读议,学生和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等形式,让学生在对话中思考,行动、探究,争论,提高了交流、沟通的能力,促进知识在对话中的生成。)
1、你们今天也看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请说说你的感受:
练习:(课件展示)
我看着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仿佛看到了( ),仿佛听到了( )。
2、请带着你的这种感受读一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同学们,有许多作家都写过感激、怀念老师的作品,著名诗人舒婷也用相似的命题描写发生在中学时代的故事,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这里呈现的只是文章的结尾,如果有兴趣,就请同学们课外去阅读这一篇《在那颗星子下》。
(设计意图:做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读一读,改一改(使用修改符号)
1.我睁大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
2.我非常庆贺,自己见到了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3.纸上到处满是红色的圈。
我能仿照课文中写爬山虎的方法写几句赞美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