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一 、动情导入,回顾学诗的方法:
“送别诗”引入。
师: 同学们,让我们在悠悠的古乐中,一起吟诵屏幕上的三首古诗。
(幻灯出示《别董大》《赠汪伦》《芙蓉楼送辛渐》三首送别诗)
生感情诵读
师:读完这三首古诗,谁发现了什么?(都是送别诗)
师:(在古曲声中动情地讲述)朋友之间的真情和亲情、爱情一样,是人世间最美好的
情感,特别是在遥远的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历代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20课《古诗两首》中两首古诗就是送别诗,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一首。(出示诗歌,读诗题)
3、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根据以往学习古诗的经验,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古诗?
引导学生归纳:知诗人——明诗题——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师板书)
过渡:我们就按这样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二、初读,知诗人、明诗题。
1、揭题解题,认识诗人。
(1)师板书课题,生跟着书空。
a提醒写好“鹤”“陵”两个字。
b说说从诗题中读懂了什么?(地点、事件,重点引导理解:之、广陵学法点拨:借助注释,课外查找资料帮助理解,完整地说: (谁)在 (哪里)送 (谁)去 (哪里)。
(2)认识诗人,了解两位诗人之间的情谊。
师: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各是什么人吗?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预设1:李白和孟浩然都是唐朝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师:李白和孟浩然不仅唐朝著名的诗人,还是好朋友,而且是——师生关系。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平日里,他们无话不谈而且兴趣爱好相同,都喜欢把酒吟诗作对。可以说李白和孟浩然是知己,是忘年之交,彼此之间的感情是难分难舍的。
三、解诗意
1、提示方法
师:你准备怎样读懂这首古诗呢?
生交流
师小结:是的,我们读懂一首古诗,首先要读通古诗,再理解诗句的意思,可以联系课文注释、课文插图,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当然,首先得疏通字句。
(出示诵读要求:(1)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顺。
(2)遇到不理解或难理解的词句,用笔划下来,想一想是什么意思。)
2、生自学(同桌互相检查朗读,之后进行自学,师巡视指导。)
3、交流读不懂的词句意思,适时点拨,引导理解“西辞”“烟花三月”。
(出示黄鹤楼和广陵的示意图,一边介绍他们的地理位置。)
(出示烟花三月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理解)
4、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
(1)四人小组交流。
(2)小组汇报交流,师点拨、梳理板书。(西辞 下扬州)
四、入诗境
师:同学们,学习古诗,光是理解了诗的意思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进入诗歌的情境,去体会诗人内心得真情。让我们穿越千年的岁月,来到诗人的身边。
1、出示前两行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生自读,想象眼前看到的景象。
预设:黄鹤楼的景色很美,诗人无心观景,心情落寞;两人正在话别,饮酒作别;
引导想象说话:李白:孟兄
孟浩然:李兄
师点拨:看着两位知己依依惜别,你想起了怎样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读出惜别之情。
2、出示后两行诗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练读这两行诗,思考:想怎样读这两行诗,要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里体会到这样的情感?
生自己练读。指名读,交流感受。
引导抓“孤帆”“唯见”“尽”体会。
师引:这时候的江面上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船只呢?
师:为什么李白看见的是“孤帆”呢?
师:难怪有人这样说:“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
李白在赠汪伦中用这样的诗句表达对汪伦一片真情的感激: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里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帮孟浩然这样说:( ) 深千尺,不及( )送我情。
五、感情诵读,升华情感。
谁能用自己的朗读在线两个好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1、生练读
2、指名读,评读。
(播放音乐)
师:谁来读一读?请同学们听一听谁的读最能打动你心?
(师指定3名同学朗读诗歌,并组织点评。)
师:老师觉得这几个同学都读得不错,尤其是丙同学。老师还发现了我们班的同学都是点评专家,评得非常准确、到位。老师也禁不住想参加你们的朗诵会。
师配乐朗诵,全班深情地朗诵。
六、总结学法:
谈学诗收获。
七、课外拓展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几首表达友人送别的古诗,这些古诗可以说千古传唱,脍炙人口。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首背下来。
(师幻灯出示古诗内容:)生自读自背
《山中送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山中相送罢,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日暮掩柴扉。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春草年年绿,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孙归不归?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