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颐和园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知识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情感目标: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我们四年一班共有学生24人,其中男生12人,女生12人。我们班学生各个聪明活泼,乐观好动,善于思考。学习气氛浓厚,大部分同学学习习惯良好,学习积极性高,能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但不足的地方就是有时学习浮躁,两极分化的现象比较严重。不少同学在学习上好胜心强,勇于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但也有不少同学非常贪玩,厌倦学习,畏惧困难,或是学习方法不当,或是学习习惯不好,致使作业不能及时上交,书写不规范,学习基础薄弱,成绩不理想。
今后采取的措施:
1、改进教学方法,要重视基础性知识强化。
2、发挥好生的榜样作用,做好“一对一”结对子工作。
3、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注重阅读教学。培养的学生阅读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做好与家长的联系工作,争取家长的全力支持与配合,保证学生在家的学习时间与学习质量。
1.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1、知识与能力: 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欣赏体会长廊和万寿山的美丽景色。
2、过程与方法: 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引导学生去感知,去欣赏,去体会,通过朗读来逐步提升。 3、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赏美爱美的情趣,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能流利的朗读课文,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长廊和万寿山的美丽景色。
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吧!
1、请同学们拿起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 自学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把不理解的字词找出来。
(3) 作者游赏了哪些地方?用横线标出来。
方法:自学或小组合作学习
2、检查自学:
(1)认读生字和生词。
(2)理解词语.
(3)作者游赏了哪些地方?
教师点拨,归纳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每段的主要内容。
3、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1、抄写本课词语,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情感目标: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颐和园》。首先我们先复习一下上节学过的词语。(指名读)
大殿 长廊 耸立 葱郁 痕迹 堤岸 栏杆 远眺 姿态不一 神清气爽 金碧辉煌
师:这篇课文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的?
生:游览的顺序
师: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个拥山抱水景色秀美的地方,它以无与伦比的园林艺术的魅丽,倾倒了无数的中外游客,被人们赞誉为人间天堂。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再一次走进颐和园,感受颐和园的美。
设计意图:以上节课的旧知为铺垫。在激情导入,能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作者按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后出示自学思考题:
1.作者描写长廊抓住了它的什么特点?
2.作者按怎样的顺序观察描写万寿山的?看到了哪些景观?
3.来到昆明湖,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里?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自学思考题,画出答案。自学时间(5——7)
交流明确:
师:作者描写长廊抓住了它的什么特点?
生:长 美
师:你从哪些话看出长廊的长,说一说?
生: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生: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
师:作者在描写长廊长的特点时运用了什么方法?
生:列数字
师:运用这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生:用具体的数字可以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具体、更清楚。
师:课文中哪些句子又描写了长廊的美呢?
生:
(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2)长廊的形状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像一条长成卧在万寿山脚下。
(3)长廊上的画美,“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画”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
(4)长廓周围的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
(5)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师:出示。
据资料记载:长廊上的横槛和房梁上的图画有14000多幅,这么多的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以建筑形式独特、绘画丰富多彩,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
师:读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生:体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师: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了哪里?
生:万寿山
师: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请同学看图回答。
生:佛香阁、排云殿
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生:万寿山雄伟壮丽
佛香阁巍峨壮观
排云殿金碧辉煌
师: 作者登上万寿山,分别向哪三个方向看了?都看到了什么?
生:向下望 向前看 向东远眺
生: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生;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生: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师:出示
1、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2、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师:这两个句子在描写方法上有何不同?
生:一句是静态描写一句是动态描写
师:小结:这一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
生:昆明湖
师:出示幻灯片,听配乐朗读,然后请同学们说一说你都看见了什么?哪里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昆明湖 堤岸 石桥 垂柳 小岛 宫殿 十七孔桥 小狮子
生:十七孔桥,因为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师:小结: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设计意图:课前出示学习目标,是让同学更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出示自学思考题,是给同学自学提供参考,引导同学更好的读书,从书中寻找答案。教学过程的设计,我是按作者游览的顺序设计的。先体会长廊的特点,感受长廊的美。再由下到上,由近到远感受万寿山的雄伟壮观,最后游览混明湖。本环节我将采用指名读、范读、对照图画读、配乐读等形式,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形成情感共鸣。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2~5自然段,领略了颐和园的秀美风光,请大家找一找课文中哪一句话概括了颐和园的特色?
生:第一句:颐和园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
师;出示最后一段。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生:首尾照应的作用。能够有力地突出文章的中心。
师生交流,归纳本文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游览顺序、方位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楚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设计意图:本文文脉清晰,结构严谨。这样设计更能让学生领会这种结构严谨的写法,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在以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设计意图: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适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