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随着对古诗语言逐步深入的品味,随着放飞想象产生的多彩体验,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渐渐趋于个性化、成熟化。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3.体会送别诗的不一样情怀。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进入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心情,入情入境地诵读古诗。
诗的语言的独特性决定了,在教学古诗时,要充分感受诗的语言的魅力。如何挖掘简单的字眼背后的东西,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认为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的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本课的主线,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3.体会送别诗的不一样情怀。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1.师:听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好饮酒。酒后绝妙的诗词随口成诵,人们盛赞他“斗酒诗百篇”,称他为“诗仙”。
2.师:真棒!一猜就准!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首李白的送别诗吗?
(齐背《赠汪伦》。)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个性读题
师:这首诗的题目比较长,共有十个字,读时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字要着重读,就读一读。(生练读 指名学生读。)
听出来了,你强调了“黄鹤楼”,为什么?(是送别地点)。想看看黄鹤楼吗?(课件出示)
你强调了“送”,为什么?(因为是一首送别诗)
你强调了“孟浩然”。(生:因为是要去送孟浩然。)
(补充:李白比孟浩然小十多岁,当时李白还没有出名而孟浩然早已声名大噪,李白仰慕孟浩然的大名,千里迢迢前来拜访,二人一见如故,结下深厚友情。所以说孟浩然既是李白的良师,又是益友。)
……
师: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题目呢?同学们自己再读一遍题目吧!
2.感性读题
师:同学们,读懂题目了吗?题目意思是什么?(生交流)大家的理解很准确,当时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在文学史上被称“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名是著名的名。(手指课题)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这么好的一对朋友在这一天就要分别了,他们一定会很舍不得,他们在分别了说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体会他们当时的那种难会舍难分。
1.自由读。
师:请大家自由地朗读古诗,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
3.划节奏读诗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流利,我们知道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有节奏地读才能把诗读得更美,这首诗的节奏你打算怎么分,想一想,想好后动笔在书上划一下,再自己读一读。指名朗读。
4.齐读古诗。
师:请全班同学按照刚才的节奏读。
1.学习一、二句。
(自学,小组交流前两句诗的含义)
师;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哪位同学能快速地在前两句诗中找出两个地名?
指名学生反馈,找出相对应的位置,并相机板书。
师: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生接)西辞黄鹤楼。
这“故人”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知道的?在这里指的是谁?
师:孟浩然在黄鹤楼辞别了诗人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生接)下扬州。
孟浩然在什么时候下扬州?(烟花三月)。这三月是什么季节?(春天)。说到春天,你会想到怎样的画面?用词语说出来吧,你也可以用我们学过的诗句表达出来。(学生欣赏图片想词语)
指名学生反馈。
师:这么美丽的阳春三月,作者有心情去欣赏吗?
师:诗人李白是非常喜欢游山玩水的人,为什么会不去欣赏这美景呢?
生:因为老朋友要离开了。
师:这么好的朋友要离开,李白当时的心情好何呢?
生:难过,悲伤。。。。。。
师:如此好的朋友就要离开了,李白心中除了伤悲,还有更多的话想要说,如果你就是李白,你会对孟浩然说什么呢?孟浩然听了又会怎么说呢?
练习说话:
李白:孟兄,-------------------------------------------。
孟浩然:李兄,------------------------------------------。
师:是啊!千言万语都难以诉说自己心中的那份离别之痛,不忍别,终须别。孟浩然还是乘船走了,可李白却还站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呢?(船)你从哪儿知道的?
2.学习三、四句。
师:是啊,李白在望江上的船,他看到了几只船?(一只)你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生:孤帆。
师:“孤帆”是什么意思?
生:孤孤单单的一只船。
师:奇怪了,那可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为什么诗人只看到了一只船呢?
生:因为诗人把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的身上了。
师:诗人的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诗人的心中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只有孟浩然的-----孤帆.
教师相机板画:孤帆
师: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读读这一句。
师:孤帆远影碧空尽。这个“尽”是什么意思?
生:消失
师:什么消失了?(船)但是什么却没有消失呢?(李孟之间的友谊)所以李白一直站在黄鹤楼上望,他在看什么呢?你是从哪句知道的呢?
生: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唯见”是什么意思?
生:只看见。
师:只看见江水了,李白为什么还不离开呢?
生:舍不得啊!
师;这又是一种怎么样的情呢?
生:依依惜别,难舍难分。、
师:怎么样才能读出这份难舍难分呢?自己读读。
师:帆尽了,可情未尽啊,把“碧空尽”和“天际流”降下来,延长一点读就更有味道了。一二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厚意。男同学站起来吧。让我们一起送孟浩然。这是豪壮的相送。女同学你们也来送送他。这是柔情的相送。男女赛读。
师:我的眼前是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
(1)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是不禁涌起-------(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消失在蓝天碧水的尽头,李白还是不肯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默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帆船消失了,只剩下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帆尽了,可情未尽啊!李白看着远去的帆船,心中想起昨日的种种,一定还有千言万语没有对孟浩然说完,拿起你的笔,把李白的话说出来吧,呈现在你们的纸上。
出示:故人的船已渐渐远去,李白不禁想:
学生动笔写,指名反馈。
师:这深深的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再来感受李孟之间的感情吧。
1.师: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和李白之间的厚意。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轻一些再来一次。
2.师: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也一定会再次深情吟诵-------
3.师:对古人而言,友情是花间一壶酒,友情是江上一叶舟,友情是月夜独登楼,友情是庭深小径幽。对于我们,友情是什么呢?要靠我们用一生品味,用一生去守侯。
1.背诵这首诗。
2.收集其他的送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