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颐和园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锻炼品词析句的能力和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四年级是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朔性强想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对知识的渴求欲望和探索能力增强,因此本课的教学尽量丰富教学资源,采用综合性学习手段,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颐和园》请同学们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表达)
研读课文,理解感悟
1、师: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走进美丽的颐和园。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8页,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2、学生汇报: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思考:这一段写出了长廊怎样的特点?
2、学生汇报:
⑴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板书:长廊 长)作者是如何写具体的?课文用了具体的数字说明长廊的长。
⑵长廊还有什么特点?(长廊美,长廊周围的环境也美)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⑷指导朗读:表现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
(二)学习4、5自然段。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它们各是怎样的?
(课件出示4自然段,赛读)
出示画面: 激情引读
2、登高才能望远,当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又看到了哪些美景呢?
3、生自由读,汇报:
(1)、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
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
(2)、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B、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3)、品析:“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4)、指导朗读。
(三)学习6、7、8自然段。
1、自读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堤岸;石桥;垂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2、感情朗读。
回读课文 ,情感共鸣。
1、颐和园的景色真是太美了,难怪作者会发出由衷的感叹:
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
2、指导感情朗读。
四、总结全文,归纳写法。
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
小结:作者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这种方法就叫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
师:颐和园的景物很多,为什么作者只写了这几处?
小结:写文章不能面面俱到,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而且要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
五、布置作业,拓展应用:
小练笔:学习《颐和园》的写法,写一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