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母鸡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
2、感受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3、比较本文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4、读写结合,通过对比阅读,体会写同一种动物,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不同的写法。
四年级是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桥梁。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有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阅读习惯。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从而享受阅读的快乐。
1、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作者从讨厌母鸡到喜爱这一思想转变的原因。
2、读重点句子,感受作者情感经历,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复习导入新课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是在热爱社会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自读自悟,汇报交流。
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1、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1)、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
小组汇报。其他同学可补充。
(2)、作者分别通过哪些具体事例写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每个事例各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
(3)、联系上文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4)、句子辨析: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可改为“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吗?为什么?
2、全班交流。
三、品词析句,感悟情感。
1、思考讨论:
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感情变化的过程中,遣词造句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2、生交流反馈有体会的句子。
A:第5自然段:抓住“挺着脖儿、歪着头、挺着身儿”这几个动作的词来体会“负责”。
B:第6自然段吃食的情景,将鸡雏和母鸡进行对比,体会慈爱。
C:与抢食的大鸡作斗争,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母鸡的勇敢。
D:从夜间啼叫体会母鸡的负责辛苦。这是一位为了自己的孩子日夜操劳的鸡母亲。
反复回味,走近老舍
1、师生对话,交流各自读过《猫》和《母鸡》后,对老舍及其作品的看法。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赏析名篇的方法。
2、找一篇老舍先生的其他文章,和好朋友一起读一读,然后互相交流阅读体会。
四、比较《猫》和《母鸡》的异同
回顾学过的《猫》这篇课文,和今天学习的《母鸡》这篇课文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而且都是写小动物的,它们在情感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呢?
1、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板书:情感
师小结:在情感的表达上,都是对小动物的喜爱,《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喜爱之情;而《母鸡》则写了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了对母爱的赞颂。
2、对了,除了情感表达方面,两篇文章在写法上还各有哪些特点呢?
两篇文章的结构都非常清晰。《猫》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由两部分构成,并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为过渡句,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母鸡》可以明显分为母鸡孵鸡雏以前和孵出鸡雏以后两部分,以过渡段使文章浑然一体。
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善于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
表现小动物特点时,用事实说话,通过对点滴小事的具体生动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
在语言的运用上,是老舍先生一贯的朴实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在《母鸡》中,运用的几乎都是群众口语,有着浓郁的“京味”,读这些文字时,使人感觉不是在读,而是在听街坊邻居说,是那样的生动鲜明而又通俗易懂。
五、主题阅读,体会写法。
1.阅读语文主题丛书文章《松鼠》。
2.复习回忆《猫》、《白鹅》、《我家的淘气包》,让学生对同类主题的文章有更多的体会。了解和学习描写动物的方法。
写法感悟,引导练笔。
本单元中,作家们妙笔生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不同作家笔下的白鹅富有生趣,同一作家笔下的猫和母鸡各有特点,作家们对动物的爱饱含在字里行间中,让我们也像他们那样,带着喜欢的情感,去观察身边的小动物,具体写出小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五、选择材料,习作指导。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各种动物的特点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类动物,也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同样是猫,有的调皮活泼,有的懒惰,有的温顺,有的凶猛,各有各的特点,因此,观察时一定要认真仔细,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弄清它们的生活习性,了解它们对人类的用处。
出示写作要求。
小练笔:
1、根据今天学到的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2、写你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3、用具体事例写出它的特点。
可以写它的性格、脾气等特点,也可以写它怎样捕食、怎样嬉戏、怎样休息等生活习性,还可以写和它之间发生的事情。
六、学生作文,讲评。
板书设计:
母鸡
抓特点
总分段式
相同点 过渡句
语言生活化
不同点 情感不同
《母鸡》教学反思
在进行执教时,我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来学习,抓住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为主线,进行交流、体会,这样有助于梳理文章的感情脉络,也容易让学生如情入境,对文中的“鸡”母亲产生肃然起敬的感情。在学习本文时,我提出“作者开始对母鸡的情感是什么?从哪看出?后来发生的什么变化?从哪儿看出来?”以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内容。
《母鸡》是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爱;比较文章表达上的不同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在学习《母鸡》一课时,我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去体会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体会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进行课文教学时,我将把读与思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母鸡的讨厌之处与可敬之处,使学生体会到,同样是写动物,观察的角度不同,心理体验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就不同,语言也各具特色,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不过,本课是略读课文,所以我在朗读指导方面花的时间也比较少。我在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了母鸡的母爱后,让学生比较老舍写的《猫》和《母鸡》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在比较欣赏后,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进行仿写,这一设计,我认为是本节课的亮点,突出了在主题阅读中提高写作能力学习目标让学生从模仿开始,让学生从感悟文本走向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纷繁的阅读材料中归纳出写好话题作文的写作技巧,为自己所用。
《母鸡》说课稿
教材内容
《母鸡》是人教版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
教材分析
《母鸡》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作者描写了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学情分析
《母鸡》是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可以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弄清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然后再交流读书体会。
教学理念
教学中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使学生体会到,同样是写动物,观察的角度不同,心理体验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就不同,语言也各具特色,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2、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3、小练笔片段训练,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作者从讨厌母鸡到喜爱这一思想转变的原因。
2、难点: 读重点句子,感受作者情感经历,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
本组四篇课文都是描写动物的文章,在写作特点上都涉及拟人化的写法,所以在设计中,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勾联前三篇文章学习的内容,结合本篇课文,在写作方法上相似之处给予提示,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对本组文章表达方法的领会。略读课文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明确的学习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略读能力的训练的关键。阅读提示是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实践活动的主导,从提示入手,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略读课的学习,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略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的延伸,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异同”入手,不但要注重学法上的迁移、运用,同时也要注重新旧知识的比较、联系。本组中的《猫》与《母鸡》同是老舍先生的文章,并且所涉及的题材、写作方法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难得可贵的是,两篇文章的情感表达方法截然不同,所以要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比较阅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因此我并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抓住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为主线,进行交流、体会,抓住文章围绕中心句,展开具体描写这一写作特点,设计了写话练习,运用写法,感受情感,练笔和激情,一举两得。
教学的基本思路
对课的大环节做到心中有数,欣赏图片,激发兴趣,揭题读题;自由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鸡的情感变化;从作者讨厌母鸡改变到敬重母鸡的原因,感受母鸡的性格特点,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进行片断练习。
1、课始激趣,揭题读题
从学生喜欢小动物的心理出发:这个单元我们会陆续跟一些小动物交朋友,这节课我们又会和哪种动物交朋友呢?出示母鸡的图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课主角——母鸡的身上。交流观后的感受,有此顺其自然地揭示课题,读题。
读后质疑,本文的作者喜不喜欢母鸡呢?导入对文本的学习。
2、自由读文,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请学生自由读文,纠正难读字音,划出并交流直接写作者对母鸡情感变化的句子。
3、品读交流,了解写法
(1)、读悟感受母鸡的罪状,致使老舍爷爷讨厌它。
抓住“颤颤巍巍”、“如怨如诉”,了解拟人写法,体会母鸡的无病呻吟、随处乱叫;抓住“趁其不备”、“狠狠”,体会母鸡的欺软怕硬、暗箭伤人;抓住“发了狂”、“吵得受不了”,了解夸张写法,体现母鸡拼命炫耀自己。
(2)、品悟母鸡的品质,让老舍爷爷改变心思,直至敬重母鸡。
在读中品,品中悟,悟中读,体会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读出感情,读出韵味。通过动作模仿、想象说话、资料补充、生活体验等形式感受母鸡对小鸡的爱。了解对比、夸张、拟人等写法,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魅力。
4、感悟中心、情感升华
以课文的第九自然段为小结,朗读理解“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含义,让学生领悟到作者不仅仅是在赞美鸡妈妈,更是在赞美伟大的母亲。
5、拓展阅读,学习方法
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的《松鼠》,复习回忆《猫》、《白鹅》,《我家的淘气包》,让学生对同类主题的文章有更多的体会,了解和学习描写动物的方法。
《母鸡》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单
读文思考:
1、体会文章中作者对母鸡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的变化。
作者对母鸡的情感变化是由________到_____________
二、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仔细读课文1---3自然段 ,老舍先生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说说作者讨厌母鸡的原因。看一看你找到了几点?找出相关的语句。
母鸡___________,所以让老舍讨厌,我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中感受到的。
2、读5—9自然段,老舍先生为什么又不敢讨厌母鸡了?文中哪段话能概括这个原因?用横线在文中标画出来。
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评价母鸡的?画出相关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这两部分内容作者是用哪一段过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