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圆明园的毁灭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教学目标】
1.积累四字成语,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
2.利用学习单梳理课文内容,掌握抓过渡句梳理课文的方法。
3.通过对读、引读等方式感受圆明园等建筑宏伟,体会一一对应的表达效果,并能尝试运用这一方法迁移运用。
4.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独具匠心。
5.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把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作对比,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圆明园的毁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段辛酸历史,全文向我们讲述了圆明园的昔日辉煌景观和圆明园毁灭的经过。每每读完全文,我们都会为祖国有如此辉煌美丽的圆明园而骄傲自豪,更会为如此辉煌美丽的圆明园被毁灭而痛心惋惜,为英法联军的残暴、贪婪、野蛮而义愤填膺,爱恨满园,感慨无限。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正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不太难,但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细细推敲,揣摩藏在文字背后的精气神却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在重点感悟中,通过学习对应的表现方法并迁移运用“一一对应”这一梳理整合材料的方法。整个课堂都围绕学生学习展开,并伴着方法的指导,真正体现“学为中心”,一课一得。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四字成语,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体会圆明园布局的精妙。
2.通过对读、引读等方式感受圆明园等建筑宏伟,体会一一对应的表达效果,并能尝试运用这一方法迁移运用。
3、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独具匠心。
4、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把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作对比,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积累四字成语,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
2.利用学习单梳理课文内容,掌握抓过渡句梳理课文的方法。
3.通过对读、引读等方式感受圆明园等建筑宏伟,体会一一对应的表达效果,并能尝试运用这一方法迁移运用。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四字成语,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体会圆明园布局的精妙。
2.通过对读、引读等方式感受圆明园等建筑宏伟,体会“一一对应”的表达效果,并能尝试运用这一方法迁移运用。
1.通过对读、引读等方式感受圆明园等建筑宏伟,体会一一对应的表达效果。
2.尝试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迁移运用。
[板块目标]
1.学习积累文章的四字成语,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
2.利用学习单梳理课文内容,学会利用过渡句梳理课文的方法。
[板块流程]
一、 直接揭题
1、板题,读题《圆明园的毁灭》。
2、质疑:读了课题,你认为课文会写什么内容?课文是不是只写了毁灭呢?带着这个问题赶紧打开课文。(出示预习要求)
二、初读梳理
1.要求:(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读完后请完成学习单1-2两题。(学生做学习单时PPT呈现学习单)
2.出示词语:
(1)重点先交流预习中学生认为读音上有困难的词语:不可估量 玲珑剔透
(2)齐读第一题的所有词语。
(3)重点理解:众星拱月(会读了这些词语,那这个词你理解吗?)
A. 你是根据字面理解的,你能用文中的话来解释吗?(像这样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一个好方法)
B.图片理解:在这段话中,星星指的就是周围的小圆,月指的是圆明三园。
C.小结:像这样众多小园环绕在圆明园的周围就是——众星拱月。“众星拱月”不仅写出了圆明园的布局,还写出了圆明园的布局的精妙。
反馈学习单第2题
(1)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学习单:这一题主要以学生上台展示交流的形式进行,主要让学生说说从借助“学习单”的这一题,你发现课文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交流反馈——概括时做到字数相同,语言结构要相似。
(3)修正学习单。
过渡:今天我们先去看看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在布局如此精妙的圆明园中到底有着怎样的宏伟建筑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3自然段,圈出园中的建筑景观。
[板块目标]
1.通过对读、引读等方式感受圆明园的建筑宏伟,
2.通过写批注、举一反三等方法体会一一对应的表达效果
[板块流程]
第一层 建筑的多
1.快速默读,圈出建筑景观。
预设学生说到“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时引导:你刚才说的那么多景观,文中有一个词语把你说的这些全概括了,你发现没?从而圈出“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这一景观。
2.这么多的景观,你想不想看看。
第二层 对应的美
殿堂与亭台楼阁
出示图片殿堂,看到这样的殿堂,你有什么感觉?出示:金碧辉煌的殿堂。把你的感受放进去,读一读这个词语。(板书:金碧辉煌)
出示图片亭台楼阁。亭台楼阁呢?还是壮观吗?(板书:玲珑剔透)请你也来读一读。
对比体会
把金碧辉煌的殿堂和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放在一起,你又会怎么读呢?
指名读,引导自评:你为什么要这么读?
分角色男女对读。
小结:大家读得真好!像这样一壮观一精致,一大一小,彼此映衬,这样的一组写法就叫做——板书:对应
第三层 举一反三
过渡:像这样的对应,这段话中还有很多,快速浏览找一找,找到了请这样加上序号。
1.交流反馈。
2.如果第一处是一大一小相对应,那么其他句子是什么对应?同桌交流后:你能挑其中一处说说吗?
指名说(引导概括:一大一小、一闹一静、一虚一实、一中一西)
圆明园中的建筑就是这样,无论是宏伟的还是精致的,热闹的还是恬静的,现实还是虚幻,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存在于圆明园中。那就让我们好好的读一读这样的建筑。师生配合对应着读一读。
园中像这样的景观究竟有多少呢?
出示资料。
此时,你最想用什么词来形容这样的圆明园——(包罗万象、中西合璧……)
7.小结:作者真厉害,他就这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就将这包罗万象的圆明园建筑罗列了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宏伟。不知细心的同学发现没有,如此之多的建筑,作者却只用了3句话(出示PPT)。
4.他又是如何有条理地把这些建筑串联在一起呢?
(1)学生反馈(有……,也有……)幻灯片标红。是的,作者就是就了这一连串的关联词把他们串在了一起。
(2)背诵串连:现在你也试着来串一串。能串的同学起立。
(3)现在就让我们全方位的去欣赏这样的圆明园。(配乐欣赏)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设计是真正让学生从“学会”过渡到“会学”,从发现“对应”的写作特色,再举一反三自主寻找“对应”的美,既是方法的迁移又是内容的延展,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充分理解、感悟、朗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积累内化,已是水到渠成。
[板块目标]
1.尝试运用对应的方法整理资料。
2.通过练笔迁移,在对比中感受圆明园文物的珍贵,体会其昔日的辉煌。
[板块流程]
过渡: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出示第4段话)你找到了哪些历史文物?指名说。
课文中又是哪两个词把这些文物串联在一起。(“上自,下至”变红)
两个词,尽显历史之久,文物之多。(打出朝代图)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些文物更显珍贵了。(出示PPT)
4.教师简介:如果说,佛像是鎏金溢彩,那么这个陶俑便是古朴典雅,如果说青铜鼎是庄重大方,那么玉碗但是灵巧剔透。
5.出示练笔:其实圆明园中还有很多的奇珍异宝(出示PPT)现在,就请你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用上一一对应的方法完成“学习单”的第三题。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参与老师提供的词语。
5.出示练笔:其实圆明园中还有很多的奇珍异宝(出示PPT)现在,就请你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用上一一对应的方法完成“学习单”的第三题。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参与老师提供的词语。
6. 学生动笔写。
7. 反馈:(两张一起出示,问:你更喜欢谁写的,为什么?)评价侧重在有没有一一对应(词语的对应 事物的对应)。
8.总结延伸:那么多的宏伟建筑,那么多的奇珍异宝,作者只是一一对应,进行了罗列,却没有对其中一处进行具体介绍,这简洁的背后还蕴藏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那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设计意图]
贯穿整个课堂的“对应”在此处得到升华,在做足功夫的第三段,此处进行迁移练笔,有一举三得之妙处:是对第四段内容的拓展理解,领悟到文物的珍贵;其次是迁移对应的表现手法,承接课堂的学习,并学以致用;同时还是对文章表达上的一详一略的延伸学习资源,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三、我会仿写(学习第3自然段的写法)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有 ,也有 ;
有 ,也有 ;不仅有 ,还有 。
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一、我会读(有困难的词用横线划出)
不可估量 举世闻名 众星拱月 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诗情画意 奇珍异宝
二、我会梳理
抓过渡句是梳理课文的好方法哦!
毁灭 第( )和第( )自然段
圆明园 第2自然段:布局精妙
( ) 第3自然段:
第4自然段: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2、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独具匠心。
3、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把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作对比,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独具匠心。
2.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把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作对比,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1.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独具匠心,想想课文写圆明园的毁灭,却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写昔日的辉煌?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1课《圆明园的毁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过渡:是啊!这座珍藏着无数历史文物的博物馆、艺术馆对研究我国的古代文明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1860年10月6日,这一座价值连城的圆明园却遭到狠狠的破坏。课文是怎么写的。
1、英法联军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划出有关语句,标出重点词句。
2、出示圆明园的废墟图。
透过废墟图,引领学生品读第5自然段。出示: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1)紧扣重点词:任意、破坏、凡是、统统、实在,说说从这几个动作词,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这里的动作是连贯的:掠走、搬运、毁掉,把这些动作连在一起写,就想表达这句话的一个意思,什么也没剩下。
(2)聚焦:为了销毁罪证,10 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里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①出示句子比较:为了销毁罪证,10 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野蛮的侵略者奉命在园里放火。他们残暴的破坏这里的珍贵文物,还放火烧园,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②说说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作者为什么不这样表达?
③小结:这是对前一句英法联军行径的一个递进描述,没有写任何一个带有感情色彩的词眼,诸如“贪婪、残暴、野蛮”,可是就是在“三千多名”、“三天”、“整个”等这样平静、客观的语言描述下让我们产生了对英法联军的愤恨和对圆明园被洗劫一空的惋惜。
(2)想象说话。当你读到此,你有什么话要说?
可以对英法联军说:“ ”。
可以对清政府说:“ ”。
可以对中国子民说:“ ”。
可以对皇帝说:“ ”。
3、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你又有什么话要写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训练他们的写话能力,深化理解,引出主旨: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三、化为灰烬,损失巨大
1、出示句子:“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思考: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2、出示句子: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想象化为灰烬的都有些什么?在第三自然段前面加个没有了,也没有了……来理解体会圆明园的毁灭损失惨痛。
思考:这篇文章题目是写《圆明园的毁灭》,可课文却用了大量篇幅描绘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你觉得这样写合适吗?
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你又有什么话要写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训练他们的写话能力,深化理解,引出主旨: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