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青山处处埋忠骨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借助三份电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并梳理课文脉络。
2、品读文中毛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感悟主席痛失爱子后的悲痛与眷恋之情;在此基础上,借助资料感悟毛主席的“伟人胸襟”。
抓住细节描写,感悟毛泽东痛失爱子后的悲痛心情,以及主席的“伟人胸襟”。
一、揭示课题,感知内容
1、导入:同学们,第八组课文我们走进了毛泽东这一单元主题的学习。七律《长征》让我们领略了毛泽东——诗人的风采,开国大典让我们见识了毛泽东——领袖的风采。今天我们要去感受作为父亲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课件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快速默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并用“( )”标出三封电报的内容。3、指名学生上来,标出三封电报的内容。
4、交流三份电报中不理解的词语。
(1)勋鉴:勋,功德,功劳。指写给有功德之人看,它只用于政界和军界人士。
(2)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出示:道鉴;大鉴、英鉴、伟鉴、雅鉴;垂鉴、赐鉴、钧鉴;尊鉴、台鉴……
(3)想想它们分别适用于哪种身份的人?请一位同学来连一连。
道鉴——道德君子、望重学者。
大鉴、英鉴、伟鉴、雅鉴——朋友之间。
垂鉴、赐鉴、钧鉴——上级或年高徳韶者。
尊鉴、台鉴——尊长或平辈。
(4)随机理解:殉职、志司、破格。
4、借助三份电报,用自己的话简洁地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小结: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有很多,这篇课文借助三份电报以及课题,简洁、有条理地把主要内容说清楚了。
6、过渡:再来看看这两份电报,有没有发现第二份和第三份电报有什么不同?点红:彭总请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而金日成首相则请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留下还是回来,这是多么艰难而又痛苦的抉择!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课文走进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二、品“细节描写”,感悟“凡人情怀 伟人胸襟”
1、默读课文,找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毛泽东巨大的悲痛以及矛盾的心情?请用序号标出来,并针对这处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让你体会或感受到什么,作简短的批注,完了之后进行四人小组交流。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四人小组汇报交流——(随机)
板块一:动作描写
句子一: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预设:我们小组从这处动作描写中,体会到主席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他整整一天,说不出一句话,吃不下一口饭,只是重复着唯一的一个动作:一支又一支吸着烟。)
随机点拨:是的,作为主席,他无法像常人一样,失声痛哭,他能做的,唯有强忍着悲痛—— 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用烟来化解心中的悲痛。
带着这样的感情,谁来读读这句话。一起来读读这句话,体会主席那无言的痛。
2、过渡:这样动作描写的句子还有吗?请其他小组继续交流。
句子二:“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预设:我们小组从这处语言、动作加神态描写中,体会到主席极度悲伤,尽管他抑制内心的悲伤,还是忍不住发出一连串的喃喃低语声。)
随机点拨:好一个“喃喃”!作为一个伟人,理应不该流露出这样的悲痛,可他终究还是个父亲!他也有常人一样的情怀。
来,谁来读读这句话。(师:千言万语都凝结在喃喃的话语中。)一起读。
句子三: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预设:我们小组从 “仰着头”这个动作中,看出主席竭力控制,不让泪水流出)
随机点拨:的确,人常说,哀莫大于老年丧子,年近六十的毛泽东得知“爱子已逝”,这样的消息好比是晴天霹雳!看看这个“忍”字,那可是,心上一把刀,加一点那是“刃”,刀刃、刀锋、刀尖,刀刀割心啊!
句子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预设: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出主席依然沉浸在悲痛之中,他不想让身边的人看到他痛苦的心情。同时,还看出主席的内心在痛苦地挣扎,)
随机点拨:落笔千钧!这一签字,意味着主席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
3、过渡:除了这些动作描写,你们还找到哪些细节描写,继续交流。
板块二——心理描写
句子五: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预设:我们从这处心理描写中,体会到主席既回忆岸英不平凡的革命历程,又无比悲痛的心理,他怎么也接受不了这残酷的事实!怎么也不愿相信这个消息是真的。)
随机点拨:当毛泽东回忆起岸英跟自己聚少离多的日子,作为父亲,不禁阵阵酸楚。岸英8岁随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后来母亲牺牲后,又流落街头,历尽艰辛和磨难。一次次分离,一次次身处险境,一次次平平安安,可唯独这一次,就成了阴阳两隔……这一连串的省略号,分明就是主席内心的悲痛在尽情地无情地流淌着。
透过这满屋子的烟雾,往事历历浮现在眼前,记得——(师生合作读)
句子六: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预设:我们从这处心理描写中,体会到作为父亲,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这个要求也是合情合理。)
随机点拨:是的,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有这样的传统,叶落归根,魂归故里,这个一位平凡的父亲真实的想法!(随机板书:凡人情怀)
板块三——语言描写
句子七: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孩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预设:我们组这一处的心理描写中,看到主席最终战胜了自己,他想到更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作为主席,又怎能特殊!)
随机点拨:是的,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更是一位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一个伟人宽阔胸襟的最好的见证!(随机板书:伟人胸襟)
句子八: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预设: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主席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当夜深人静时,仿佛看到一位慈爱的父亲辗转反侧,仿佛听到满满长夜,一位父亲失声痛苦。那真是——老泪纵横呀!)
4、小结:发现了吗?刚才我们交流的这些句子中有“悲痛”“眷恋”这些字眼吗?(没有,一个也没有!)作者通过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达到这比直接写10个、20个“悲痛”“眷恋”还要好的效果!这是写人的基本方法。
5、过渡:亲人离去的悲痛,主席何止经历这一次呢?看——
出示:
1929年8月,堂妹毛泽建在衡山英勇就义。
1930年11月,妻子杨开慧在长沙识字岭被残忍枪杀,时年29岁。
1935年4月,小弟毛泽覃在瑞金黄田坑壮烈牺牲,时年29岁。
1943年9月,大弟毛泽民在乌鲁木齐被害,时年47岁。
1946年8月,侄儿毛楚雄在宁陕县东江口被国民党活埋处死,年仅19岁。
6、情感升华:现在自己的爱子毛岸英也先他而去了(继续出示:1950年11月,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殉职,年仅29岁。)主席忍痛做出批示,把爱子岸英永远留在了朝鲜。一起读——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7、理解诗句:这是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中的名句。毛泽东引用这样的诗句,想表达什么呢?请你结合刚才对这些细节的解读以及补充的资料来谈一谈。
(预设:青山连绵,哪里都是安葬忠勇之士的好地方,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死后又何必一定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呢?)
补充:早年走出韶山,为表示自己满怀豪情闯天下,不达目的誓不休,曾改写了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8、体会主席引用这样的诗句,比直接表白的效果更耐人寻味,而且还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9、总结:作为伟人的毛主席也和天下所有的普通父亲一样,一样深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他最后的抉择尊重了朝鲜人民的意愿,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让我们一起再读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三、学写电报
1、假设:当金日成收到毛泽东的批示后,他又会作出怎样的回应?请以金日成的身份,写一份回电给毛泽东,注意电报的格式。
2、指名学生交流电报。
3、适时点拨:回电要写出三层意思——第一层表示感激,第二层表示会好好安葬岸英,第三层表示中朝友谊是用烈士的鲜血凝成的,中朝友谊万古长青。
4、修改回电。
板书: 青山处处埋忠骨
动作、语言、神态、心理 细节描写
凡人情怀 伟人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