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果树听瀑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描写声音的词句。
2、整体把握游记的基础上,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并重点学习作者运用联想把声音写具体的方法。
3、学习运用联想的表达方式来描写声音,尝试运用。
经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这又是一篇选学课文,所以,我将字词学习布置到了预习中去,相信学生能够通过查工具书等方法来学习解决。朗读也有一定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观。本文很显著地写作手法是运用比喻来表现瀑布的壮观,可让孩子通过想象来感悟。
整体把握游记谋篇布局的方法,学习运用联想的方法来写声音。
《黄果树听瀑》是五年级上册选学课文的第一课。对于选学课文,我们该怎么处理呢?是不教还是像精读那样教或者是像略读一样处理呢?我认为,教学此类课文,应该特别注重文本解读,不论是略读还是精读,都要使其教学价值有合理的指向。结合本文的特点,我认为,在教学中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关注文章结构
这篇游记,作者采用移步换景表现了瀑布的壮观。而对瀑声的描写,更是精妙。通过声音的变化,引领读者走近瀑布,与作者共听共鸣。这使得本文的行文结构上有了很明显的特点。
二、关注语言表达
本文语言极具感染力,又富有变化,尤其是对声音的描写,巧妙地运用比喻、夸张、联想等方法,让读者身临其境,是声音描写比较典型的一个范例。而声音描写对于学生表达来说又是一个难点,因此,教学中我将重点关注作者的表达方法,让学生通过学习,能习得一些方法。
三、关注学法
当前,我们都在进行着“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这样的生本课堂,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我抓住游记这类文体的特点,从游记文体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觅游踪、品语言、悟方法的步骤来学习游记,并让学生掌握学法。并在学生的朗读讨论中,总结作者描写声音的方法,再进行迁移运用。
基于这样的理解,教学中,我努力向着“让课堂彰显生本,让阅读指向语用”的方向前行。
1、观瀑导入: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幅图片:瀑布。看着这画面,你想起了哪首诗?
说说李白《望庐山瀑布》是从哪个角度写瀑布的?哪个字知道的?
2、聚集“听瀑”可今天老师要带大家换一个角度去欣赏瀑布,我们一起去听瀑。揭题,读题。这是一篇游记,作者会怎样从听的角度来带我们欣赏瀑布呢?快到课文中去找找看吧。
1、请你快速读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听瀑的句子。
2、交流句子,一齐出示。
车到黄果树风景区,便闻一阵“哗哗”之声自远处飘来,若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潮水般涌漫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啸,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奔泻的水声了。
透过树隙,便见一条白帘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似一阔幅白绢正从机杼上吐泻而下,那“哗哗”水声合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响遏行云。
黄果树瀑布落在一片群山环抱的谷地,我们自西面顺着石阶下行,山径寂寥无人,“哗哗”的瀑布声在山谷间震荡着、回响着,似千百架低音提琴在奏鸣、在轰响。
瀑声如雷轰鸣,山回谷应,我们仿佛置身于一圆形乐池中,四周乐声奏鸣,人若浮身于一片声浪,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让人真正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与恢宏。
我们久坐岩上,任泌凉的飞珠扑上火热的脸庞,沾湿薄薄的衣衫。我们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声,只觉得自己的胸臆在扩展,似山谷张开,那瀑布便直跃而进,挟来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活力,回荡着大自然纯正清脆的音响。
3、读着这些句子,我们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奥秘,指名读一、二节
你有没有发现这时候作者是在哪儿听瀑?怎么知道的?(填写一个)
这些句子中还有好几个地方也隐藏着作者的行踪,你能把它找出来填到这儿来吗?(生读下面尝试找。说,填。)
交流:师生共同探讨,在课件上完成游览图。
车到景区-石阶山径-谷底岩上(根据学情来填写)
引导发现:看着作者的行踪,我们看作者离瀑布越来越近,而他听到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了。作者是按从远到的近的顺序来听瀑布的,也是按这样的顺序来写的。学游记我们第一步就是要这样抓住作者的游览顺序,游览顺序往往就是它的写作顺序。所以抓住了游览顺序就抓住了游记类文章的骨架。(板书:觅游踪)
4、欣赏瀑布,谈感受
想不想去黄果树欣赏下瀑布的壮观景象?
欣赏瀑布,谈谈感受。
过渡:同学们,刚才咱们欣赏了壮观的黄果树瀑布,但这壮观的外形,作者只是寥寥数笔带过,他重点描写了声音,是怎么描写的呢?我们就再一次把目光对准这些声音描写的句子。
(一)聚焦“哗哗”,感受雄壮,体会移步换景
1、聚焦前三句,快速扫视,你有没有发现有个词很特别出现了多次?这么多的哗哗会不会显得重复、啰嗦呢?咱们就先细细品读一番就知道了。
车到黄果树风景区,便闻一阵“哗哗”之声自远处飘来,若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潮水般涌漫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啸,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奔泻的水声了。
那“哗哗”水声合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响遏行云。
“哗哗”的瀑布声在山谷间震荡着、回响着,似千百架低音提琴在奏鸣、在轰响。
2、朗读指导:
请自由放声地朗读这三句话,看谁能把瀑布声用自己的朗读带到我们面前。
(1)车到黄果树景区了,谁来读读第一句?指导:此时,作者把瀑布声比作了什么?微风会怎么吹?这个“哗哗”该怎么读呢?渐近渐响就是指越来越响。男女合作读。
(2)我们再透过树隙……吐泻而下。理解响遏行云,读出响亮。齐读
(3)再接着往前走……石径,这时候又听到了——指名读。抓住哗哗,低音提琴读好句子。
3、发现写法秘妙:为什么同样是瀑布的“哗哗”声,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因为作者所在的地点不同)。你看,作者所在的位置不同,他的见闻就不同,感受也不一样。这种写法就叫“移步换景”。这种写法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有过不少接触,比如: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颐和园》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一路迎着溪流……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这是外洞……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我们排除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合作朗读,探究写法
1、我们再跟着作者的脚步,合作着来读读这些句子。
2、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三个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小结板书(象声词、比喻、夸张……)
(前面的部分都是写听到的声音,都用了象声词,后面的部分都是运用我们比较熟悉的声音来作比喻。)
4、学生交流到比喻的时候引导学生说说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5、体会比喻的准确
都是把瀑布的哗哗声比作其他的声音,那老师换一换,出示:
车到黄果树风景区,便闻一阵“哗哗”之声自远处飘来,在山谷间震荡着、回响着,似千百架低音提琴在奏鸣、在轰响。
黄果树瀑布落在一片群山环抱的谷地,我们自西面顺着石阶下行,山径寂寥无人, “哗哗”水声在山谷间震荡着、回响着,若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潮水般涌漫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啸,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奔泻的水声了
1)同桌说说看这样换行不行,为什么?
2)全班交流
3)小结:比喻我们也要抓住特点,合理比喻,可不能乱比哟!
(四)总结写法
1、瞧瞧,这大自然的声音可真不简单,一个“哗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么丰富的音响世界。老师也带来了大自然中的一组声音,请你来欣赏。(播放声音)
请你用上象声词说说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现在请你展开丰富的联想,把刚才听到的声音写具体。拿出学习单,交代要求,试写。
2、交流点评:引导学生从想象是否合理,能不能合理运用拟声词,有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展开点评2例。
3、组内交流,对照这样的要求给他点评。
4、推荐一人展示。
1、聆听着大自然的好声音,我们完全沉醉了,如痴,如迷。面对黄果树瀑布,明代地理学家徐霞也客完全沉醉了,如痴,如迷。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样感叹——黄果树瀑布,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学了课文,我们虽然未见其形,却也闻其声,不由得赞叹——黄果树瀑布,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2、利用板书,总结学法:今天我们通过学游记(板书:学)知道了阅读游记类文章要——(生读板书左边),我们抓住一个“哗哗”悟到了作者描写声音的方法——(生读板书右边)
如果同学们对游记特别感兴趣的话,可以读读《徐霞客游记》青少版;如果对声音描写感兴趣的话,可以读读老师学习单上的《壶口听瀑》《听潮》。